想了解中医的看过来美国生物医学教授条分缕
本文作者是美国威斯康星医学院生物医学专业博士,哈佛医学院博士后,美国德州大学生物系教授。多年来潜心钻研中医经典,特别是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经方,业余时间义务为很多患者提供诊疗建议。此文从理工科的思维逻辑和视角,以一个真实医案为例,条分缕析地解析六经辩证的思维逻辑。 一、引言: 近百年来,由于西学东渐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人们对中医产生很多误解。最常见的误解之一是认为中医是经验医学,所以,很多人看病都爱找老中医。这种“经验论”至少含有两层意思,其一,中医的产生来自人类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其二,中医治病主要依靠积累的经验。 把中医戴上“经验医学“的帽子的目的是贬低甚至排除中医理论在认识自然与生命,人体的生理与病理,以及在指导临床诊疗上的重要作用。而实际上,中医是一个理论上先进超前,实践上“简便廉验”,几千年来具有“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馈理论”的完整闭环的最有效的医学。“经验论”就是要把“理论和实践高度整合“的中医贬低为一般性的、只有零散经验积累而没有理论指导的医学。可见,“经验论”具有很大的误导性,必须予以纠正。 那么,看病找老中医对不对呢?答案是:对也不对!一个精通中医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老中医,疗效当然要好。一个不懂理论,看病靠猜,或者一辈子只会套用几个祖传方子的老中医,可能偶尔碰巧会治好一些病,但总体疗效肯定不理想。而一个青年中医,如果掌握了中医理论,即使开始没有太多经验,只要Ta认认真真根据中医理论辨证论治,也会取得稳定的疗效。并且随着经验的积累,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越发深入和熟练,疗效也会越来越好。 中医辨证论治就像破案,根据各种症状组合,查找病因病机,确定治疗方案,这一过程需要缜密的逻辑。我常把《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比喻成一道道数学或物理教科书上的例题。它们是医圣张仲景老先生用来教后人辨证论治的示范。搞明白了这些例题方子后面隐藏的原理和规律,你就可以灵活运用它们解答各种各样的问题。即使病人的症状千变万化,你仍然可以根据六经辨证的原则从容地选方,组方,加减和化裁。 那么,什么是六经辨证?这个问题很大,展开来讲要几天几夜。简单说,就是张仲景把天下所有的病证按病位(表、里、表里之间),病性(虚、实)和寒热分成六大类或六个大的区块,即在表的阳证(表实热,太阳),在表的阴证(表虚寒,少阴),在里的阳证(里实热,阳明),在里的阴证(里虚寒,太阴),在表里之间的阳证(热多寒少,少阳),在半表半里的阴证(寒多热少,厥阴)。这种分类可以以简驭繁,统筹全局,把一个人的所有的症状纳入其中一个或某几个区块,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治。如《内经》所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谨査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病位|阴阳 阳证 阴证 表 太阳:表实热 少阴:表虚寒 半表半里 少阳:半表半里,热多寒少 厥阴:半表半里,寒多热少 里 阳明:里实热 太阴:里虚寒 二、医案解析: 下面,我以最近一个义务网诊的实例来说明我个人按”六经辨证“诊疗的思维过程,与大家分享交流,希望批评指正。 ———————————————————————————————— 8月21日: 一位48岁的女士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aoa.com/tckl/6677.html
- 上一篇文章: 吃大枣治百病,你知道吗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