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在孕育礼俗中的作用(下)

撰文/郑艳

初生:分享新生命的喜悦

婴儿呱呱坠地,新的生命终于安然无恙地来到人世间,产妇家便开始四处奔走,与亲戚邻里分享添丁进口的喜悦。在这种报喜活动中,食物又担当起传递顺利生产的快乐和暗示婴儿性别信息的重任。

《济南采风记》载:“既生子,婿家用鸡子染红,先报喜于母家。”报喜一般由女婿担当,报喜的对象主要是产妇娘家,一则婚姻缔结的主要目的是生儿育女,新生命降临之后要立即通知亲家;二则生产过程极具风险,报告顺利生产的消息以免牵肠挂肚。

在各地的报喜习俗中,蛋又成为比较常见的馈赠品,而且经常以煮熟并染红的鸡蛋为主。山东郯城一带,喜蛋的个数一般要带九,并放一个生鸡蛋在最上面,寓意已经顺利分娩。安徽淮北地区用红鸡蛋个数的单双来暗示婴儿性别,一般单数为男孩,双数为女孩。广州旧俗也是生男送单数生女送双数。河南开封一带则有所不同,如果是男孩,要送六个或八个,还要在红蛋的一头点一个墨点,表示“大喜”;如果是女孩,要送五个或七个,表示“小喜”。据说男孩用双数意味着好找媳妇,女孩用单数则是好嫁出去。江浙、湖北等地则是直接拎鸡报喜,生儿子拎公鸡,生女儿拎母鸡(也有的地方相反)。报喜之后,这只鸡不仅不能留下,还要配上一只性别不同的鸡一起带回去,表示今后可成双成对,拥有好姻缘。

除了蛋之外,面也是常见的报喜之物。山东海阳一带即送一碗喜面,婴儿出生的第十二天归还空碗时需添一角六分钱的硬币,预示日后多财。江西的一些地方,喜面须用肉做臊子,而且面条碗数必须为双数。除此之外,为了表示庆祝与喜悦,酒也常用来报喜。浙江丽水地区流行“报生壶”,女婿提内装黄酒的锡壶,壶嘴上插柏树叶或万年青,寓意“长命百岁”,生男孩在壶嘴上系红头绳,生女孩则不做装饰。四川成都也有以酒报喜的习俗,进门之时,壶嘴向里则为男孩,壶嘴向外则为女孩。台湾地区也有“报酒”的习俗,婴儿出生三天后以“鸡酒”“油饭”祭拜祖先,之后便将食物的一部分送往娘家和邻里,一般收到“报酒”的人都要送一篮白米。苗族是由婴儿的爷爷带着一瓶酒和一袋炒面报喜,亲家则带着一只鸡(男孩带公鸡,女孩带母鸡)、鸡蛋和衣服随之看望。彝族则是由女婿带着一瓶酒、一只鸡(男孩带母鸡,女孩带公鸡)报喜,岳父岳母收下鸡后会换一只性别不同的鸡再由女婿带回(参万建中《民间诞生礼俗》)。

当姻亲和乡邻得知新生命降临的喜讯之后,也会馈赠一些礼物,用以庆祝,也称“贺喜”。在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淮河等流域比较流行的贺喜习俗称为“送祝米”,缘于贺喜之物多以大米为主要礼品,还有一些滋补产妇身体的食物:母鸡,有滋阴补血的功用;鸡蛋,易于消化、吸收;鲫鱼,可使奶水充足;红糖,性温补血;猪肚,可壮胃;猪心,可定神;猪蹄,壮筋骨。

无论是报喜还是贺喜,都是人们为了分享新生命到来的喜悦而产生的社会习俗,其所使用的物品不仅仅具有滋补身体的功效,更带有殷切的期望与祝福,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

育婴:喂养新生命的源泉

新生命顺利降临之后,就开始漫长的哺育期。《礼记·内则》有“食子者三年而出”,说明哺乳的时间很长。在这期间,母亲的奶水是婴儿健康成长的主要食物来源,因而民间也有很多催乳的食方。

一般来说,产妇分娩后亲戚邻里探望时都会带些利于哺乳的食物,比如鸡、蹄膀等。闽台地区尤其重视吃鸡,条件允许的话,几乎每天吃一只鸡。如果是客家人,一般要以雄鸡炒姜酒,可以祛风活血。陕西潼关地区,产妇回娘家时,母亲要煮鸡肉,等女儿返回婆家时还要送一个“送奶馍”。四川各地则流行送“汤米罐”,即由娘家派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年妇女用瓦罐装米汤送到男方家里,寓意奶水充足。

旧时还流行一种“开奶”的习俗,即婴儿出生后先吃别家妇女的奶水。苏北地区在“开奶”时还会在奶水里滴上几滴墨汁,希望孩子长大后可以有文才,与俗语说的“喝点墨水”如出一辙。当然,对于产妇无奶或是少奶的情况,民间也有一些食疗的办法。《千金方》有:“治乳无汁方:取母猪蹄一具粗切,以水二斤,煮饮汁,不出,更作。”日本现存最早的中医养生著作《医心方》引《广利方》曰:“母猪蹄一具,通草十二分,切,以水大四升,煎二大升,去滓,食后服一盏,并取此汁,作羹粥煎得。”可见,民间治疗无奶的偏方多采用母猪蹄和中草药配制成药膳。

哺乳期间,婴儿多以母亲奶水为主食,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便开始杂以各种辅食,以满足身体生长的需要,如米粉等,古人称这种习俗为“哺谷”。《医心方》中有相关记载:

《产经》云:凡小儿生三日后,应开腹助谷神。可研米作厚饮如乳酪状。抄如大豆粒大,与儿咽之,咽三豆许止,日三与之,七日可与哺。十日始哺如枣核许。廿日倍之。五十日如弹丸许,百日如枣许。若乳汁少者,不从此法,当用意少增之。(今按:《本草》云:以如梧子十六枚准。弹丸一枚。)

一云:廿日后可乃始哺,令儿无疾也。若早与哺者,儿头、面、体喜生疮。亦令儿虚羸难长。若儿大小随宜哺,增减之良。

凡小儿不嗜哺者,勿强与,强与哺不消,便致疾病也。

又云:初哺小儿良日:五寅、五辰、五丑、五酉,皆大吉。

又云:男以甲乙,女以壬癸,亦吉。

又云:以成、收、开、定、满日、义日、保日,皆吉,哺儿,儿终身无病,大吉。(义日:壬申、癸酉,保日:甲午、乙巳。)

又云:哺小儿忌日:五戌、五巳、五亥、丁日,大凶。

又:戊戌、戊辰、执、闭日,皆大凶。

可见,“哺谷”不仅考虑到婴儿的身体特征和母亲乳汁的实际情况,而且还有时间、度量上的精细标准,不能操之过急,以免伤害婴儿身体。在浙江南部地区,“哺谷”又叫“开荤”“叨光”,荤食来自于人丁兴旺的人家办喜事所馀,以少量鸡鸭鱼肉或汤喂养婴儿,认为这样可以迅速成长、不得疾病。

在新生儿成长的最初阶段,还有诸如剃胎发、百岁、抓周等庆祝仪式,其中也能看到多种食物的影子。比如,台湾地区剃胎发之前会将双数的鸡蛋、鸭蛋煮熟并染成红色,煮蛋的水放入石头、铜钱和葱,再次煮沸之后降温给婴儿洗头。剃头时,将葱捣烂成汁,掺入蛋黄调成糊抹在胎儿的头发上,预祝孩子长大后聪明能干。梅州客家地区在婴儿出生一百天的时候会做“百岁饭”,即用糯米粉团包豆沙、酥糖、芝麻等馅儿并染成红色的汤圆。

抓周是婴儿满周岁时用来预测孩子日后前途、性格、志向和兴趣的仪式,其中也常见食物类,但是其含义却根据地方文化而有所不同。比如,旧时湖南湘潭一带,小孩抓到鸡蛋表明其长大后会好吃懒做,没有太大出息。而台湾地区抓周中有鸡腿,寓意不愁吃穿;另外还有葱,寓意聪明伶俐,芹菜寓意勤劳勇敢等。

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丰富多元的膳食文化不仅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更在人们度过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节点时得以集中体现。一个新生命的孕育、出生、成长更需严格的饮食习俗来规范与调节,这便是食物在孕育礼中所起到的基本作用。从物质层面来讲,食物可为孕妇和胎儿提供充足的营养;而从精神层面来讲,食物也传递着亲友邻里的喜悦、祝福与希望。

全文完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

(本文节选自《文史知识》年第7期)

(栏目:特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aoa.com/tckl/9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