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接下来我们讲湿温和寒湿。湿温和寒湿呢是我们要重点讲的,因为我们这一次的疫情啊就是以这一节为主,而这一节是上焦病的湿温寒湿。我们在中焦篇和下焦篇也有寒湿,就看疾病是在上焦,中焦还是下焦。而我们现在所讲的是属于上焦篇。接下来,我们重点讲一下湿温和寒湿。

四三、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有似伤寒,脉弦濡,则非伤寒矣。舌白不渴,面色淡黄,则非伤暑之偏于火者矣。胸闷不饥,湿闭清阳道路也。午后身热,状若阴虚者,湿为阴邪,阴邪自旺于阴分,故与阴虚同一午后身热也。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温热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世医不知其为湿温。见其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内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言。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大下之,误下伤阴,而重抑脾阳之升,脾气转陷,湿邪乘势内渍,故洞泄。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二阴相合,同气相求,遂有锢如而不可解之势。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湿气弥漫,本无形质,以重浊滋味之药治之,愈治愈坏。伏暑湿温,吾乡俗名秋呆子,悉以陶氏《六书》法治之,不知从何处学来,医者呆,反名病呆,不亦诬乎!再按∶湿温较诸温,病势虽缓而实重,上焦最少,病势不甚显张,中焦病最多,详见中焦篇,以湿为阴邪故也,当于中焦求之。

四十三、患者初病的时候症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苔白、口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中气闷、不思饮食、午后身热,好像阴虚潮热,病势缠绵,病程较长,难以短期内治愈这种病称之为湿温。湿温初起治疗时,如误用辛温发汗就会出现神志昏蒙、听觉失灵,甚至双目紧闭,不愿意说话;如果误用苦寒攻下,就会导致大便泄下不止;如果误用滋润药,就会导致病邪深入更不容易外解。无论是病在长夏、深秋或冬季治法相同,统统都用三仁汤。

三仁汤可谓是千古经典名方。几乎没有哪一个中医不知道三仁汤,但是三仁汤的来源在哪里?最开始是治什么病的?是什么个情况?现在我们就详细地讲解一下。湿温初起头痛恶寒、身体沉重疼痛,与伤寒太阳表证相似。但湿温脉象濡,则不是伤寒太阳之脉。舌苔白、口不渴、面色淡黄,这与伤暑后以热为主的症状不同。胸中气闷、不觉饥饿,这是湿主青阳气失宣降的缘故。湿为阴邪,旺于阴分,午后属阴。湿重的病人像阴虚潮热的病人一样,发热都在午后加重。湿热是逐渐形成的,邪多产生于气候炎热与湿较多的长夏季节,湿性粘腻、粘滞。不像寒邪致病,一用汗法病就可以清除;也不像温热为病一用寒凉的药物,病邪就可以消退。所以呢这个是湿温,这个湿热啊,很难迅速治愈。

一般的医生呢,不知道这些特性是湿温病引起。遇见头痛恶寒、身体沉重疼痛就认为是伤寒太阳证。而用辛温发汗的方法治疗。发汗不仅会耗伤心阳。湿邪还会随同辛温发散药蒸腾上升,蒙蔽心窍出现神志昏朦、上蒙头面部,导致耳聋、目闭、不愿意说话。如果说证见胸闷胀满、不知饥饿就认为是胃肠机制;而用苦寒攻下,误用下法。不仅会损伤津液,还会抑制脾阳,以至于脾虚下陷大便溏泄不止。遇见午后发热,就认为是阴虚潮热,而用柔润滋阴的药物治疗,这都是不对的。湿是阴邪,其性粘腻。再用柔润的阴药,二阴相合,同气相求,使病邪更加不容易解决。湿温病初起,只有用三仁汤宣开上焦,肺气气行则水行,气化则湿化。湿是一种具有弥漫性质的病邪,本来无形,如果用重浊滋腻的药物治疗,则越治越坏。

伏暑和湿温是我家乡的医生称之为“秋呆子病”。他家乡在哪里呀?在淮阴!淮阴侯韩信。吴鞠通也是淮阴人。淮阴这个地方呢把伏暑和湿温称之为”秋呆子病”。他们这些医生啊,都用陶节庵《伤寒六书》中的方法治疗。也不知道这些医生是从哪个地方学来的。医生呆笨反称病为“秋呆子”,这不是天下奇谈吗?另外,湿温病与其他温病比较,病势虽然缓和一些,但病情实际更重。本病上焦证少见。病势也不很明显。中焦证最多,详细内容见中焦篇。这是因为湿为阴邪。在中焦篇能寻求变治,因为阴邪他朝下的多,所以他在中焦篇论述的比较多一些。中焦和下焦湿,重浊为阴邪向下。

三仁汤方

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浓朴(二钱)生薏仁(六钱)半夏(五钱)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好,我们看一下,千古名方“三仁汤”。

三仁汤方,杏仁五钱、滑石六钱、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仁六钱、半夏五钱。可以看出来,这里面用的最多的是薏苡仁六钱、杏仁五钱、滑石六钱、半夏五钱,也就是薏苡仁和滑石用的最多,然后是半夏和杏仁。为什么?滑石和薏仁让湿气从下焦走。杏仁是宣通上焦。这个蔻仁呢是中焦,所以它其实际上是上、中、下三焦他都兼顾了。那么以上这些药呢,加甘澜水八碗,煎煮后取药汁三碗,每次服一碗,每天三次。甘澜水我已经解释过了就是长流水,长流的河水因为他有走动之性。自然界长期流动的水与长期静止的水不一样的,长期流动的水具有走动滑利之性,用这个水熬药可以把湿气带走。我们这个《温病条辨》里面也也用到过井水,井水呢是地底下的水,那用地底下的水是干嘛的呢?他用地底下的水呀,是来清热、凉心、祛烦,因为这个井水呀,一般都比较甘甜,具有清凉之性,它和甘澜水是完全不一样的啊。

四四、湿温邪入心包,神昏肢逆,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煎送至宝丹,或紫雪丹亦可。

湿温着于经络,多身痛身热之候,医者误以为伤寒而汗之,遂成是证。仲景谓湿家忌发汗,发汗则病痉。湿热相搏,循经入络,故以清宫汤清包中之热邪,加银花、赤豆以清湿中之热,而又能直入手厥阴也。至宝丹去秽浊复神明,若无至宝,即以紫宝雪代之。

四十四、湿温病,湿热之邪蒙闭心包,症见神志昏朦、四肢逆冷,用清宫汤去莲子心、麦冬、加金银花、赤小豆皮煎之送服至宝丹或紫雪丹。湿热病邪阻滞经络,往往导致身痛发热,一般医生误认为是伤寒太阳表证,而用辛温发汗的方法治疗,于是乎就形成这种证型,张仲景说体内有湿邪的人忌用发汗治疗,否则会引起经病,湿与热相和,循经直入心包络。所以仍然用清宫汤清泻心包中之热邪,增加金银花、赤小豆皮以清湿中之热。而这两味药又能直入手厥阴心包。神志昏迷,一定要用至宝丹,祛秽浊之邪,才能够恢复神智。假如没有至宝丹,就用紫雪丹。

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方

犀角(一钱)连翘心(三钱)元参心(二钱)竹叶心(二钱)银花(二钱)赤小豆皮(三钱)

清宫汤去莲子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方,犀角一钱、连翘心三钱、元参心二钱、竹叶心二钱、银花二钱、赤小豆皮三钱,

至宝丹、紫雪丹方之前有讲过,我们这里就不做啰嗦。

四五、湿温喉阻咽痛,银翘马勃散主之。

肺主气,湿温者,肺气不化,郁极而一阴一阳(谓心与胆也)之火俱结也。盖金病不能平木,木反挟心火来刑肺金。喉即肺系,其闭在气分者即阻,闭在血分者即痛也,故以轻药开之。

四十五;湿温病出现喉间不利、吞咽困难、咽部疼痛等症用银翘马勃散治疗。肺主气,湿温病因肺气不化,湿热郁热,手少阴心经与足少阳胆经邪热俱盛,肺金受邪不能平抑肝木,肝木反挟心火上灼肺金。喉为肺之门户。肺气闭则喉阻,如肺气闭结影响血分,就会感觉到咽喉疼痛。这种病情应用辛轻宣开的药物治疗即可奏效。我们用辛凉微苦法银翘马勃散治疗。

银翘马勃散方

(辛凉微苦法)连翘(一两)牛蒡子(六钱)银花(五钱)射干(三钱)马勃(二钱)上杵为散,服如银翘散法。不痛但阻甚者,加滑石六钱,桔梗五钱,苇根五钱。

银翘马勃散方,连翘一两、牛蒡子六钱、金银花五钱、射干三钱、马勃二钱、以上药品共捣细末,按银翘散的服用方法服用。喉咙不痛,但梗阻明显地加滑石六钱、桔梗五钱、苇根五钱。

四六、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俗名为呃),宣痹汤主之。

上焦清阳郁,亦能致哕,治法故以轻宣肺痹为主。

四十六、太阴湿温,湿热困于上焦气分导致呃逆,我们用宣痹汤治疗。上焦清阳郁痹积满,也能出现呃逆。治法用轻宣肺痹为主。用苦辛通法之宣痹汤。宣痹汤组成成分,枇杷叶两钱、郁金五分、射干一钱通草一钱、淡豆豉一钱五分。淡豆豉有点香味,所以呢也写成香豆豉。上药加水五杯煎煮后取药汁两杯,分两次服用。

宣痹汤

(苦辛通法)枇杷叶(二钱)郁金(一钱五分)射干(一钱)白通草(一钱)香豆豉(一钱五分)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四七、太阴湿温喘促者,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主之。

《金匮》谓喘在上焦,其息促。太阴湿蒸为痰,喘息不宁,故以苇茎汤轻宣肺气,加杏仁、滑石利窍而逐热饮。若寒饮喘咳者,治属饮家,不在此例。

四十七、太阴湿温出现,呼吸急促,用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治疗。《金匮要略》中说,喘证病位在上焦,他的表现是呼吸急促。太阴湿温,由于脾湿不化,凉升为痰上壅于肺,则喘息不止,不得安宁,当用千金苇茎汤,清宣肺气加杏仁、滑石利窍,并祛除热饮。假如是寒饮引起的,应该按照寒饮的方法治疗,不属于本条讨论范围。

寒饮,寒饮啊,我在平时讲课当中讲了很多次了。寒饮呢我们用的是小青龙汤,外寒内饮小青龙。

千金苇茎汤加滑石杏仁汤

(辛淡法)苇茎(五钱)薏苡仁(五钱)桃仁(二钱)冬瓜仁(二钱)滑石(三钱)杏仁(三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好,我们看一下。辛淡法的千金苇茎汤加滑石杏仁汤方,苇茎五钱、薏仁五钱、桃仁二钱、冬瓜仁两钱、滑石三钱、杏仁三钱,上药加水八杯,煎煮后取药汁三杯,分三次服用。

四八、《金匮》谓太阳中暍,身热疼痛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此热少湿多,阳郁致病之方法也。瓜蒂涌吐其邪,暑湿俱解,而清阳复辟矣。

好,我们看一下四十八,《金匮要略》中说,太阳中暍症见身体发热、疼痛严重、脉象微弱。这是夏季过多接触冷水,水湿停滞在皮肉之间所致。用一物瓜蒂汤治疗即可。这是热轻湿重,阳气被郁所引起的病症。用瓜蒂汤涌吐病邪,暑湿都可清解。阳气也能恢复运行。

一物瓜蒂汤方

瓜蒂(二十个)上捣碎,以逆流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吐再服,吐停后服。虚者加参芦。

一物瓜蒂汤方,瓜蒂二十个,上药捣碎,加逆流水八杯,煎煮后取药汁三杯,先服一杯,不吐再服,吐后停服。体质虚的人加芦根、人参三钱。请注意!这个水压讲究很多啊。我们之前讲了井水。讲了长流水,现在又来了个逆流水,为什么要用逆流水呀?因为这个地方是用的涌吐的方法倒着来,所以他用逆流水。当然,我们现在肯定都是用的自来水或者矿泉水熬药,谁还去打口井去取水?然后用长流水、逆流水,这只有在山区的人才有可能。现在污染那么严重,长流水你也不敢喝呀!

四九、寒湿伤阳,形寒脉缓,舌淡,或白滑不渴,经络拘束,桂枝姜附汤主之。

载寒湿,所以互证湿温也。按寒湿伤表阳中经络之证,《金匮》论之甚详,兹不备录。独采叶案一条,以见湿寒、湿温不可混也。形寒脉缓,舌白不渴,而经络拘束,全系寒证,故以姜附温中,白术燥温,桂枝通行表阳也。

四十九、寒湿损伤阳气,病人形体怕冷、脉缓、舌质淡、舌苔白滑、口不渴、周身经脉拘挛,不能伸展,可用桂枝姜附汤治疗。这里讲的寒湿是为了与湿温相比较,寒湿伤及表阳,阻滞经络的病症,《金匮要略》中论述的已经十分详细了,我在这里就不做全面介绍了。我们只选录叶天士医案中的一条,来强调寒湿与湿温是不可混淆的。寒湿病出现形体怕冷、舌质淡、舌苔白滑、口不渴、而经脉拘急不能伸展全部都属于寒证,故以干姜、附子、温中散寒、白术燥湿、桂枝温经而通表阳也。

桂枝姜附汤

(苦辛热法)桂枝(六钱)干姜(三钱)白术(生,三钱)熟附子(三钱)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服

好,我们看一下苦辛热法桂枝姜附汤,桂枝六钱、干姜三钱、生白术三钱、熟附子三钱,上药加水五杯,煎煮后取药汁两杯,药渣再煎一杯服用。

大家没有听错,我也没有讲错《温病条辨》里面一样的用了姜附桂,而且在中焦篇、下焦篇一样的有用姜附桂。但是你说姜附桂一定就是伤寒方不是温病方呢?不能这样认为。所以很多人把伤寒与温病分的很清楚。什么伤寒派、温病派、时方派、经方派。这和少林派、峨眉派、倥侗派有啥区别?天下功夫出少林,天下中医出内经。无论是伤寒方还是温病方,它的理论都逃不脱《黄帝内经》的理论。所以伤寒论里面用了姜附桂,温病里面也用了姜附桂。只要病因、病机对了,就能对症下药,如此而已。

所以说啊,千万不要偏激地去学习中医,学习中医要有一个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这种气势、这种心态去学习。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只要能够应用于临床,能治病救命的我们都可以拿来用。不必要分清楚门派。这个《温病条辨》吴鞠通写得很清楚,如果有寒湿疫一样用姜附桂。《伤寒论》里的外寒入里化热的,一样用了清热的药嘛,比方说黄芩呀、石膏呀,用的也不少嘛。所以说一定要全面的看待问题。

好,关于这一节课呢,我们就讲到这里。休息一下,我们待会马上讲下一节课。下一节课呢,我们可能会讲瘟疟秋燥,这课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四节完!

张胜兵简介:

张胜兵,号中医鬼谷子,代表作品:《医门推敲》五部,《攻癌救命录》。祖籍湖北汉川,临床医学硕士。国际中医传承机构“庸胜堂”创始人,北京胜永祥中医诊所创始人、董事长、首席中医专家,武汉张胜兵中医诊所创始人,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顾问,俄罗斯友谊大学东方医学院客座教授,俄罗斯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第十届世界养生大会及第十五届世界中医药大会特约专家,第三届“民间中医节”被授予“年度最具影响力中医”称号,“一带一路”中美俄国际中医药高端大会获得“国际优秀中医讲师”称号,并获得“国际最具影响力中医奖”。湖北中医药大学“张胜兵中医奖”创办人,湖北中医药大学优秀校友。

为国医大师、当代中医泰斗李今庸教授的关门弟子。临床中擅长针药并用治疗内、外、妇、儿、男、皮肤、肿瘤等多科疾病,均有独到疗效。所主编的《医门推敲》第一部获得了读者广泛好评,来自世界各地的医生和中医爱好者突破地域和年龄的局限,前来拜师,遂创“庸胜堂”,沿袭恩师李今庸教授的治学风格,传承中医,发扬国粹,广收门徒。此后,又相继出版了《医门推敲(贰)》《医门推敲(叁)》《医门推敲(肆)》《医门推敲(伍)》。《世界华人周刊》对其进行了专访,称其为“世界80后中医领军人物”“新生代中医的杰出代表”“中医治疗疑难杂症和肿瘤癌症达人”!(张胜兵电话及,qq)

中庸之道36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aoa.com/tckl/9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