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策划招聘求职QQ群 http://www.prcgoogle.com/zonghe/guonei/2021/0913/6009.html

导读:三仁汤,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之功效。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临床常用于治疗肠伤寒、肝炎、胃肠炎、肾盂肾炎、布氏杆菌病、肾小球肾炎以及关节炎等属湿重于热者。

方歌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伦,水用甘澜扬百遍,湿瘟初起法堪遵。

组成杏仁五钱(15g),飞滑石六钱(18g),白通草二钱(6g),白蔻仁二钱(6g),竹叶二钱(6g),厚朴二钱(6g),生薏苡仁六钱(18g),半夏五钱(15g)。

用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方解

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原文:“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本方是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究其病因,一为外感时令湿热之邪;一为湿饮内停,再感外邪,内外合邪,酿成湿温。诚如薛生白所言:“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温热经纬》)。卫阳为湿邪遏阻,则见头痛恶寒;湿性重浊,故身重疼痛、肢体倦怠;湿热蕴于脾胃,运化失司,气机不畅,则见胸闷不饥;湿为阴邪,旺于申酉,邪正交争,故午后身热。其证颇多疑似,每易误治,故吴瑭于《温病条辨》中明示“三戒”:一者,不可见其头痛恶寒,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二者,不可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下之,下伤脾胃,湿邪乘势下注,则为洞泄;三者,不可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两阴相合,则有锢结不解之势。故治疗之法,惟宜宣畅气机、清热利湿。

方中白蔻仁芳香辛温,行气化湿,作用于上中二焦;杏仁苦温,善开上焦,宣解肺气,以通调水道,因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散;生苡仁甘淡微寒,渗利湿热,以其色白入肺,味甘入脾,味淡渗湿,性寒泻热,三仁均为主药。厚朴、半夏苦温燥湿,利于杏仁、蔻仁宣上畅中;滑石,通草甘淡而寒,辅薏仁以清利湿热;竹叶辛淡甘寒,轻清透热,淡渗化湿,均为辅药。诸药配伍,宣上畅中渗下,以治弥漫之湿,其中尤以宣上为主,使气机宣泄,湿祛热除,诸证自消。原方用甘澜水煮,甘淡质轻,不致增湿耳。

吴鞠通为什么要把本方证置于“上焦篇”而不是“中焦篇”呢?并且明确指出本方的主要功效是“轻开上焦肺气”。当然,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作者绝不是无意或者笔误。

细读原文,在本方证论述中,有这样一句话:“(湿温)上焦最少,病势不甚显张。中焦病最多,详见中焦篇。”细读“中焦篇”的“湿温”病内容,人参泻心汤方证中有“此邪已内陷,其势不能还表,法用通降,从里治也”的论述。读及此,我们可以明白,三仁汤所治证为邪在上焦之表,如邪入中焦之里,则当治以“通降”之法。当然,“三焦均受病者,则用分消。”尚有“邪从上焦来,还使上焦去”一法。

这样,就明白了吴鞠通把三仁汤置于“上焦篇”的用意和苦心。湿气弥漫,闭阻阳气,病位偏于肺表,治疗重在轻开宣化。主要病邪为“湿”,治疗目的为祛“湿”。治疗手段为“气化”,通过“气化”以达“湿化”。而反过来,诸症表现为“气不化”,“气不化”的原因为“湿不化”。三仁汤是通过“气化则湿亦化”来治疗“湿温”的,而最终达到的治疗效果是“湿化气亦化”。

读《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见吴鞠通医案:“又前日左关独浮而弦,系少阳头痛,因暑而发。用清胆络法。兹左关已平其半,但缓甚。舌苔白厚而滑,胸中痞闷,暑中之热已解,而湿尚存也。议先宣上焦气分之湿:生薏仁、飞滑石、藿香梗、杏仁泥、半夏、广郁金、旋覆花、广皮、白通草、茯苓皮、白蔻仁。”很明显,本案用方为三仁汤加减方,案中治法为“宣上焦气分之湿”。

这就是:“湿热治肺,千古不易。”(这里的“肺”,不是“脾”之笔误)

实际上,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焦篇强调过湿热治肺的重要性。在四十一条下有一整段论说:“(暑温)蔓延三焦,则邪不在一经一脏矣,故以急清三焦为主。然虽云三焦,以手太阴一经为要领。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暑湿俱化。且肺脏受生于阳明,肺之脏象属金,色白。阳明之气运亦属金,色白。故肺经之药多兼走阳明,阳明之药多兼走肺也。再肺经通调水道,下达膀胱,肺痹开,则膀胱亦开。是虽以肺为要领,而胃与膀胱皆在治中,则三焦俱备矣。”

加减用药

若寒热往来者,可加青蒿、草果;若湿温初起,卫分症状较著者,可加藿香、香薷;淋证、痹证、水肿等属湿热者,皆可酌情加减用之。

禁忌阴亏津少,或阴虚发热者,忌用;湿温病热重于湿者,慎用。

同名方

《医学入门》三仁汤,本方由薏苡仁、桃仁、冬瓜仁、牡丹皮构成。功能破瘀排脓消痈。主治肠痈、胃痈、腹痛烦闷不宁,或胀满不进食。

方论选录

吴瑭《温病条辨》卷1:“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温凉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世医不知其为湿温,见其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内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言。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大下之,误下伤阴,而重抑脾阳之升,脾气转陷,湿邪乘势内渍,故洞泄。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二阴相合,同气相求,遂有锢结而不可解之势。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

医案精选

吕某,女,30余岁,年8月11日就诊:产后十五天,发热三日,持续午后发热,最高达39.3摄氏度,无口干口苦,无往来寒热,无头晕目眩,无大便秘结,初以为乳腺未通所致急性乳腺炎可能,经自行找催乳师三次,奶水已通,余予排除急性乳腺炎可能,门诊急查血常规示:中性粒细胞79.9%,血红蛋白略微偏低,其余均正常。

初扪及皮肤未觉灼热,其夫应声而点头:摸着不烫,体温却很高。余细查其舌头: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弦缓带滑。

告知其此乃湿温发热,午后开始热势增加,虽有汗出而热不退,加之小便黄短,证据凿凿,投以三仁汤必有应验。

处方:白蔻仁10g,杏仁10g,薏苡仁30g,滑石粉15g,甘草3g,厚朴9g,青蒿9g,姜半夏6g,淡竹叶6g。2付,水煎,小口频服。

二诊:次日下午三点随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aoa.com/tclb/10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