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9元咸齑紫菜虾皮通通有吃货爱不
“咸齑(jī)”的“齑”字有些生僻,很多人不会写。但咸齑的味道,世代流淌在宁波人的味蕾里。 宁波老话中,有“东乡一株菜,西乡一根草”之说,这里说的“菜”,就是“雪里蕻”,它经过腌制,就成了宁波传统的“长羹咸下饭”。 好咸齑是用脚“踩”出来宁波腌制雪里蕻的历史可以追述到几百年前,清人汪濒在《广群芳谱》中写道:“四明有菜,名雪里蕻。雪深,诸菜冻损,此菜独青,雪里蕻之得名盖以此。味稍带辛辣,腌食绝佳。” 传统腌制咸齑,一定是选择新鲜的雪里蕻,担到河埠头冲洗干净,一棵棵摊开“晒瘪”,白天接受阳光的暴晒,夜间收拢捂成一堆,任其轻微发酵。 直至外边的菜叶微微泛黄,便可装入七石缸里腌制了。叠放的位置也颇有讲究,缸底铺盐,第一层菜根朝外,紧贴缸沿向中间排列,第二层起菜根朝内,需逐层撒盐。 宁波人知道,好咸齑是用脚“踩”出来的。传统老味道历经一层层脚力与盐浴,踏实地滋养着岁月的味道。随后压上山涧捡拾回来的大块鹅卵石作为“咸齑石头”,静待时间的造化。 卢超艳是土生土长的鄞东人,她对咸齑有着更深的情感。在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腌咸齑,她从小就看着父辈们种雪菜、踩咸齑。 记忆深处也总有这样一幕画面:小辰光,父亲的身子骨还硬朗,他穿着黑色棉裤,把棉裤腿塞进厚厚的套鞋里,踩在盛满咸齑的缸里,一脚一脚,父亲的力气大,踩一会儿汁水就渗了出来…… 被迫辞职40岁开始从零学起鄞东土地肥沃、雨水充沛,这里出产的雪里蕻腌制的咸齑色泽黄亮,有香、嫩、鲜、微酸的特点,别有一番滋味。 这不仅是盐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 卢超艳的父亲是鄞州区雪菜协会副会长卢世良,致力于雪菜加工和技术研究近30年,也是紫云堂公司的董事长。 谈及自己的“雪菜事业”,卢超艳用了8个字“被迫辞职,半路出家”。“这个公司其实是我父亲一手操办的,刚开始的规模很小,从当初几十箱订单到现在年销50万箱,父亲用了30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的身体和精力都在走下坡路,家中三姐妹都劝他把雪菜厂卖掉。但在父亲眼中,倾注了毕生心血的雪菜厂无异于他亲手养大的孩子,舍不得卖。 “没办法,我是老大,父亲的担子只有我来挑!”卢超艳在40岁的时候,辞去了宁波市区一份体面又稳定的工作,一头扎进雪菜厂,从零开始学习做雪菜。 如今,紫云堂年生产雪菜和紫菜系列产品能力已经超过吨,产品运销国内多个网点,远销加拿大、澳大利亚、利比亚、马来西亚等国家。 康师傅、五丰冷食、杭州知味观、浙江农林大学等知名品牌客户所需的雪菜均由紫云堂提供。 卢超艳说,“我现在最真实的想法,就是能把父亲的毕生心血做稳,把宁波人的老味道传承下来!” 最浓的乡愁最魂牵梦萦的味道老人们常说,“三天不吃咸齑汤,脚骨有点酸汪汪”。虽然说法有点儿夸张,但宁波人对咸齑的爱,的确到了骨子里。 咸齑是个百搭菜,它可以单独成菜,也可以与海鲜、河鲜、肉类、家禽、蔬菜搭配,尤其是能“吊”出小海鲜的鲜劲,在成千上万种食材里“自成一派”。 热衷于宁波地方史志研究,以记录宁波地方民俗文化见长的作家柴隆,就在《宁波老味道》一书中写到,“酸汪汪”的咸齑,既可生吃,也可炒食,它是烹制宁波传统菜肴不可或缺的佐料。 闻名遐迩的“咸齑大汤黄鱼”、小家碧玉的“咸齑冬笋”,都深得本埠居民和海外“宁波帮”人士的垂爱。 “家有咸齑,勿吃淡饭”“蔬菜三分粮,咸齑当长羹”……道出了千百年来宁波人对雪菜的牵挂和依赖,而这种依赖,更多的是源自朴实的生活。 卢超艳回忆,“我们是过过苦日子的一代,记得读初中的时候,寄宿在学校,每个星期回到家,妈妈总会给我炒一点雪菜。要是哪天在雪菜里挑出一丝肉沫,都能高兴半天,感觉像过年了一样。” 直到现在,卢超艳只要是出差,总会往包里塞几包雪菜。她说,因为这样,自己有一种安全感。 时近中秋,于外省之人,咸齑或许难登大雅之堂,于宁波人而言,多少山珍海味,难抵一碟咸齑令人魂牵梦萦。 紫云堂特别推出宁波伴手礼,集咸齑虾皮紫菜于一体,更以原汁原味,鲜咸合一的地道宁波味俘获众人心! 每每节日,我们那般匆忙地赶往故乡,或许,就是为了赶赴与那一道家乡味道的邂逅。 而宁波人的家乡味道,终究离不开一口鲜咸。 记者鲍玲玲/文杨辉/摄周子豪/视频资料 赶紧扫下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aoa.com/tclb/11246.html
- 上一篇文章: 12月12日成贵高铁ldquo春运
- 下一篇文章: 5月1日,盐城大事件看完这篇文章通通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