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恭达抱云堂艺评读书札记之四十六书体
孙过庭《书谱》云: 草不兼真,殆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故亦傍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若毫厘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 姜夔《续书谱》云: 真行草书之法,其源出于虫篆、八分、飞白、章草等。圆劲古淡则出于虫篆,画点波发则出于八分,转换向背则出于飞白,简便痛快则出于章草。 从孙、姜二人的书论中可知,篆、隶、草、行、楷,书体虽不同,但用笔规则(点画的精到,结体、章法的合理追求)是相通的,笔意和审美追求是相同的。所以,在书法创作中,要发挥原创力进行各种书体之间的融合,这种融合是彼此笔法、笔意的借鉴使用,由一种风格向另一种风格转化,而不是牵强附会的拼凑。“邓石如以写隶书的笔法写篆书;伊秉绶以篆书笔法写隶书;杨建山以草法写隶书;沈曾植以二爨章草笔法写行书;吴昌硕以行书笔法写石鼓,并把字形变方为长。”(费新我《怎样学书法》)对于这些书体之间的相互渗透与通融,言先生在《抱云堂艺评》中有精深的认识,他说: 以书体传承中的互补、借鉴、融通,逐步形成各类具备强烈个性意识的写意风格。楷书融入行意;篆隶草化互借。(《我们以什么贡献这个时代?——从“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谈起》) 追求个性化的创作,比如楷书当中有行书的“走意”,篆隶行草化的书写;草书夸张的风格,大开大合,率意求变,与行书互通互用;以简书的自由书写入汉碑,这些探索都是很好的,强化了时代写意性的特点。在这种强化中,能感觉到一种对传统的通变。但传统书法的基本要领不能异化,如篆、隶、草的一些基本创作要领。(《当代书法审美自觉中的文化创造》)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言先生就尝试“以篆入草”“以篆入隶”及“以草入篆”的书法实践探索,以进行时代艺术创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在《抱云堂艺评》中以年所作《军魂颂》大草长卷(32米)为例,对“以篆入草”做了精辟阐述: 一是从作品气格上以篆籀笔法入草,就是绕过明清,追求宋和宋以前经典的大草风貌,实践清代碑学背后含蕴的博大辉煌的金石气与传统帖学透析的儒雅古逸书卷气的融合。努力做到中锋绞转,气格沉雄,纵横奇逸,宏阔苍遒。(《借得梅花一缕魂——我的学书之路》) 言先生以篆籀笔法入草,并不是在书法的形式上以对古字模仿来增加作品的古气,而是在草书创作中融入了篆隶笔法,自然流露出篆籀气息。篆书作为各种书体的源头,他身体力行的“以篆法入草”正是在遵循书体演进历史的基础上,针对草书的书体形态和审美特征而提出的。丰坊《书诀》云:“古大家之书,必通篆籀,然后结构淳古,使转劲逸,伯喈以下皆然。”强调了篆书对学习其他书体的重要性。以篆入草可以避免以楷法写草书易出圭角和在转折处常常画圆的弊病,从而提高草书的线条质量。于有着深厚篆书功力的人来说,在创作中既能讲究线条刚劲挺拔的质感,又可注重线条连带贯气的流畅,营造出雄强浪漫的高古之气,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风格。 在书法史上,成功将篆书之笔融入到草书中的名家莫过于张旭。黄庭坚《跋为王圣予作字》说:“张长史观古钟鼎铭、蝌蚪篆,而草圣不愧右军父子。”指出张旭草书是从篆籀笔法中来,认为草书和篆隶同“意”,并以此标准来分析张旭、怀素的草书,他在《跋此君轩》中说:“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缠绕,遂号草书。不知与蝌蚪、篆隶法同意,数百年来,惟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耳。”黄庭坚本人的草书也最有创造性,与传统的今草相比是大异其趣,但在草书用笔上有一点和张旭一样“与蝌蚪篆隶同意”,熔章草、篆、隶等书于一炉。刘熙载在《书概》也有这样的认识:“学草书者,探本于分隶二篆,自以为不可尚矣。张长史得之古钟鼎铭科斗篆,却不以觭见之。此其视彼也,不犹海若之于河伯耶?”刘氏认为草书直接脱胎于篆隶,学习草书者要于篆隶中探本,要溯源于古文大篆。我们常说学书要“师古人”“与古为徒”“师古而不泥古”等等,那么书法的“古”之源是指三代时期殷商至西周这一时期的甲骨、钟鼎大篆体系。另外,刘熙载以评论张旭草书来倡导学习草书要溯源古文大篆,也再次说明各书体间的笔意“旁通”,如草书借助古文大篆的笔意能增加古朴气息,避免油滑浮薄。 言先生在《抱云堂艺思录》中说“以篆法入草”乃“中锋绞转,气格雄阔。老笔纷披,苍浑奇逸。体其方而用其圆。纵横开阖,应势而生,随字而形,尤其结字之造险,布阵之虚实,变化中达到和谐统一。”一是强调以篆书的中锋用笔来写草书,故其草书笔力浑厚而充盈,气韵丰满而贯通,线条更显得圆融婉转而刚劲矫健。二是强调审美的内涵性和多样性,取法乎上,兼具书卷气与金石气,同时又蕴涵着他自己的情感和气质。观言先生以篆籀之气入草书,作品浑厚不失飘逸、朴茂而不失空灵。姜寿田在《言恭达草书论》一文中高度评价道:“言恭达以篆入草的草书实践,表明他没有沿着近现代碑帖融合的路子走,而是返回源始,从晋唐草书入手,尤其是传承唐代大草传统,强化大草的篆籀笔法和写意精神”“言恭达大草对篆籀古法的强调,显示出他的草书史的个性化分析与洞见,这对当代草书创作尤其是大草创作无疑是具有启示意义的”。 在进行“以篆入草”书法实践的同时,言先生还在探索着“以篆入隶”“以草入篆”的书法创作。关于“以篆入隶”,言先生在《抱云堂艺思录》中总结道: 篆法入隶,融汉碑之气息,以“好大王碑”为衣钵,取其韵,创其神。不执着于波磔挑拂,于平实中求险奇。高古蕴藉、率直简穆、从容平和、骨格清远。结字篆隶相融、平险相生;造形方圆相间,虚实互映;布白驰张谨严,恢廓流变;笔墨逆涩涵濡,风神内敛。 篆书和隶书本身都是成熟而又独立的古文字,其书写的用笔、结字上也都有各自的体系与特征。但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上有着密切传承的基因,“隶书者,篆之捷也”,所以二者间虽差异明显但也有不少共通之处。“篆法入隶”是笔法上借鉴融通,而表达的却是审美诉求,把篆书特有的仪式感与古人的崇古意识融入隶书中,可以传达出稚拙、生涩的别样趣味,使隶书更加“高古蕴藉、率直简穆、从容平和、骨格清远”。 那么,关于“以草入篆”,也并不是单纯的将篆书草写,或所谓的书体拼合为“草篆”。而是借鉴草书的笔法及审美情趣,将草书的笔意融入到篆书书写中,从而形成一种具有写意特征的篆书新面貌。言先生在《传统的滋养生命的律动——我的学书历程》一文中说: 年后我曾探索大篆书法艺术的变法。曾获江苏全省书画院书法大奖的大篆楹联《笾豆同襄则为小相,宰割用假乃登大廷》,一反金文传统书写规范,体势大变,以草书笔意写出金文静态中的动感,结体正欹参差有致,墨色善用浓淡渴润,疾而又留,动而不浮,恣肆而凝练,体现了雄茂超逸的创作风格,驰思造化的创作心态和高屋建瓴的创作思想。(《抱云堂艺评》) 言先生倡导并践行的“以篆入草”“以篆入隶”“以草入篆”等有着深远的意义,融合各种书体的笔意进行创作是“书体传承中的互补、借鉴、融通”,这无疑是“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思想发扬光大的途径之一。言先生曾于年在东京与日本著名书法大家高木圣雨先生进行了一场关于中日书法艺术的对话,谈到这个话题,他直指问题本质: 我年开始思考“通变”,就是“以篆入草”和“以草入篆”。这30年来,一直在探索如何变法?就是从吴昌硕、林散之、沙曼翁等前辈从清代碑学的藩篱中冲破出来,形成碑帖相融风貌的基础上,结合今天的时代特质进行变法。(《抱云堂艺评》) (文/彭庆阳)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aoa.com/tclb/12377.html
- 上一篇文章: 谁说纸包不住火客家人的奇迹,正在上演
- 下一篇文章: 请不起月嫂,坐月子只能吃鸡蛋不月子里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