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传承者,赵孟桂临塞上
当今书法界,公认的楷书四大家是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其中前三位都是唐代,而赵孟和他们整整隔了一个朝代-宋朝(不包括五代十国)。众所周知,唐末群雄逐鹿,藩镇割据,谁不想称王?那是一个战火纷飞。乱世枭雄纷争的时代。好不容易赵匡胤统一了局面,短暂地,书法界又一次迎来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宋四家的崛起,兼有其他书家的争鸣,一派繁荣的景象,昙花一现后,可惜都在宋徽宗之后丧失殆尽,书法界出现了一个断代!这个时候,赵孟站了出来!赵孟在历史上对书法的最大功绩就在于:重新振兴书法的古法,并简化和通俗晋人笔法,使晋人高雅的书法大众化,老百姓也能练习。在他之后,二王的书法法度又被重新重视起来,一改楷书在两宋时代被冷落的命运,并受到至唐以来最为热烈的尊崇。那个时代的人学习二王书法,很多人都是通过练习赵孟书法,从而上溯而完成的。所以说,赵孟对中国书法的贡献善莫大焉。在我国书法史上,赵孟上承晋唐、下启明清,和他同朝代的书法大家赵雍、虞集、柯久思、张雨、王蒙等书法上都受到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明代的书家文徵明、祝枝山等人更是从他这里汲取书法营养。直接跳过两宋,重新让楷书光芒四射。赵体楷书特点:一是结体略扁。很多练习赵体的人都发现,赵体不像欧体或者柳体那样高长,硬朗,笔画圆秀,间架结构方正,每个字的撇画和捺画以及横画比较舒展,字势也更横向伸展。略扁的结构,使其古意盎然;而舒张的笔画,又使得其秀美多姿。二是用行书方法写楷书。孙过庭《书谱》云:“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虽然这句话在唐代就被他指出,但在历史上,将行书笔意在楷书中发扬光大的,赵孟实是第一人。在他的楷书中可以看到行书的痕迹,端庄中又那么的飘逸。颜筋,柳骨,欧瘦,赵孟用行书笔意去写楷书,融汇三者的笔锋,使得楷书变得血脉畅通,变得“活”起来,这也是他为什么能够在三大家成名几百年之后,又一次能以楷书成名的真正原因。两宋的书家多偏行书,潇洒有余,端庄不足。他正好弥补了两者的缺点并发扬了两者的长处。三家楷书的字都是笔笔断开的,虽然看上去结构明了,但却很难看清其笔路。而赵体却不同,起笔常常是顺锋而入,收笔时又不刻意顿挫回锋,有时甚至直接采取行书的写法。这种写法使得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晰,点画之间的呼应流美动人,为笔墨凭添了一种生气和情趣。三是笔画瘦硬。赵孟在世时候就已经名满天下,所以,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模仿者都很多。但由于造假者功力不够,得其形而不得其神,使得笔画痴肥,看似圆润,实则媚俗,这也造成了不少后人以为赵体字是“甜媚一路”。并认为他是献媚元朝!赵孟道德经实际上,认为赵体“软媚”,是一个天大的误解。临习赵孟道德经帖,再对照其他字帖上的赵字,就会发现,此帖骨力内藏,颇有些王献之《玉版十三行》的味道。在笔画运行上,直接跳出了唐三家楷书的横轻竖重的固定程序,每一笔的轻重完全依据字形需要而随机决定;在捺和横上,并非呆板运笔直如木棍,而是自然起伏,因此更加显得流丽动人。行书的意境表露无疑。可是清之后,因为乾隆帝对赵体书法的推崇,赵体书法风靡一时,甚至影响到了当时的刻书印刷业,成为了“印刷体”。成为“印刷体”好处是,赵体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推广,有书就能看到赵体书法。缺点是学赵成了童子功的一种,写得再好也没有用,因为赵体看似好学,实则是楷书四大家里最难学的一种。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元以后很多人学习过赵体楷书,但依靠赵体成名的却没有。在赵体基础上杂糅创新的名家,倒是有很多,诸如姜立纲、唐寅、于右任等等。学习赵体,并在在赵体之上杂糅其他名家的东西并写出自己的特色,才能成功。学书法的人都会发现,颜柳欧三家楷书上手都快,偏偏赵体就慢,那是因为赵体行楷并存,端庄和飘逸都在字中体现,没有功力就只有其形而不得其意了!因为赵孟是在通学二王兼唐代书家的基础上创新的新的楷书,赵体的流芳也得益于书法在当时的断代,尤需要一个人扛起振兴书法的大旗,正好他符合这个要求。其实,赵孟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在绘画上,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亦无所不精。加上延祜三年(),元仁宗又将赵孟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由于仁宗的青睐和赵氏艺术的出类拔萃,赵孟晚年名声显赫,“官居一品,名满天下”。时代造就了他!他也成就了书法的复兴!书法之幸!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aoa.com/tclb/13774.html
- 上一篇文章: 五一假期将至,各地文旅活动等你来打卡
- 下一篇文章: 九上物理,考点精讲典例练习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