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嵩编撰的史料集《建康实录》中记载道:“晋惠令宫人梳芙蓉髻,插通草五色花。”这是我国现有的关于人造花最早的文字资料,而其中提到的通草花,是产生于我国古代农业社会的一种精巧的技艺,在人造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形态逼真、造型多样,可长久保存的优点。

通草桂花步摇

制作通草花的原料——通草纸,是由通脱木制成的,这种植物叶子很大,质地柔软,绵薄多孔,光色洁白,富有韧性,制成薄薄的通草纸后更有一种奇特的性能,那就是它遇水的部分会立刻凸起,待干后也不会恢复原状,并且比绢更容易作画、染色,因此在造型和色泽上,都比绢花更为逼真、艳丽。《本草拾遗》中就对通脱木有记载:“通脱木,生山侧。叶似萆麻,心中有瓤,轻白可爱,女工取以饰物。”《扬州画舫录》也记述,通草花在清代流传甚广,甚至成为了扬州两淮盐史向清廷上贡的贡品。

白色的通草木茎

通草不仅可以制成花佩戴在鬓间衣袢,也能做成盆景、挂屏和装饰画,为房屋增光添彩。通草画兴起于乾隆时期的广州,它采用西方绘画原理,造型生动、色彩浓艳,而题材多表现清末的社会生活场景和各色人物,充满本土风情,所以深受西方人喜爱,多用于出口。现代的通草盆景则是通草花技艺传承人钱宏才先生创新而成的,他重新发扬了在民国年间没落的通草花制作手艺,结合了扬州的剪纸技艺,将通草花从头戴花饰品发展成了观赏性盆景作品和现代装饰品,让沉寂的通草技艺重新焕发出生机。

通草菊花挂屏

制作通草花,需要将通草片用湿毛巾润湿,再用到捏、捻、揉等多种手法来塑造花瓣造型,而因为通草片比较脆,吸水不够,一捏就碎了,吸水太多,花瓣又会被直接捏扁,因此手上的力度大小非常关键,也十分难以把握,非常需要耐心和细心。通草花匠人们制造出了多种多样的工具来使通草花成品造型逼真,根据花瓣的形状与大小不同,所用的工具也不同。制作花叶更是一项工程,为了完美再现叶子的脉络与茎纹,匠人们一开始在砖头上雕出片片树叶,再用通草进行压制;现在,匠人们大多用石膏或金属模具来制作花叶。为了这些叶子,匠人们走在路上都要留意花与叶子的形貌,制作出上百个无一重复的模具,最终才让每片叶子的倒钩、脉络都表现得栩栩如生。

通草牡丹盆景

花瓣制作好后,需要用镊子将一片一片花瓣小心地黏在事先粘好的花芯,由里到外一层层包裹好,形成自然花的形态;之后,还需要用油性颜料层层渲染,繁复上色,才能使花的色彩自然、生动、逼真。

清代通草画

通草花虽美,但因其工艺复杂,技巧繁难,且市场经济效益不高,因此到现在,全国仅剩下两位通草花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其中一位传承人戴春富老先生看来,通草花技艺是一门必须传承下去的历史文化遗产,他也尝试了许多方法,如免费收徒,到老年大学授课等,但愿意长久学习者寥寥。我想,如果这门技艺能为更多人所知,能有更多人看到通草花的美丽,从而愿意深入了解它、学习它,那么,这朵花一定能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长河中永久地开放下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aoa.com/tclb/5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