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的广州,商业的繁盛推动手工业的发展,传统的手工艺一一在通草画中登场。

广州市井风情通草画再现街头走卒商贩的市井人物形象;手工业生产图册描绘打菜刀、做木门、织凉席、做布鞋等各类手工业者,与走街串巷做小买卖的商贩不同,他们有固定的生产地点和时间,每一幅均惟妙惟肖地勾勒他们的工作和生产、交易的情景。

这一时期,除了有相当数量的人口居住在陆地,还有部分人口生活在船上,他们也是广州城市历史的重要章节。船上的人与陆上的人一样不息劳作,水上商铺同样可以提供与陆上商铺无异的制衣、修鞋、理发、饮食等服务,而且,相比陆上商铺更胜一筹的是,水上商铺除了被动地等待生意,还能变换停泊位置以寻求顾客,更好地把握商机。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是一句流传已久的谚语。然而市井生活题材在油画形式呈现的作品中不多见。

令人惊喜的是,中国学者黄时鉴教授在美国塞伦市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发现了一批绘于年前的外销画,正好是幅,描绘的是当时广州的市井行当。

同时,另有幅同一题材的中国外销水粉画,不仅色彩缤纷,而且恰可弥补那套幅线描画在行当总数上略有不足的缺憾。

这批掌握了西洋透视等技法的绘画,出自于两个受过西方绘画技术熏陶的中国人庭呱、蒲呱之手。他们用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向人们还原了年前中国南方城市的市井风貌。

三百六十行图是广州外销画中数量庞大的种类,所绘皆为街头各种行业的形象,展现清代广州百行工艺的面貌,大多绘制在当时的一种特殊材料——通草纸上。

三百六十行一说只是民间各行各业的总称,并非具体上之确数。广州外销风俗画中有蒲呱与庭呱的三百六十行图,将广州地区各类行业凡列备至,既保留中国历史上的传统行业,又有诸多独具岭南特色的行业。

现藏广州博物馆十幅通草纸画描绘各种行业,包括彩绘灯笼和彩绘茶叶箱艺人、手镯匠、草席织工、制竹椅工匠、裁缝、描漆盒匠、诊病医生、鞋匠、制锡器工匠,每一幅均在单色背景上展示他们赖以谋生的工作。

其成作年份未定,估计亦是约19世纪50年代间。另一套关于中国商人和工匠的通草纸线描画藏品作于年,共六十幅,每一幅都配有中文说明。画册封面用多色丝缎制成,封面上写着:“线描——这里所描绘的为在广州街头每天皆可见到的各种商贩,绘制十分精妙。”

清代三百六十行(十二幅一组)水彩通草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aoa.com/tczy/11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