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古老技艺

梅岭小学西区校四(2)班周钰

站在非遗之门前,我有一种穿越之感,繁闹喧嚣的街市已在门外,我的眼前是一片宁静质朴,栩栩如生的剪纸,巧夺天工的漆器,匠心独运的玉雕,音韵流长的古琴……

以前我很好奇,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参加了这次文博夏令营活动,我知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存在于人们的口头传说、传统表演、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艺当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着”的文化遗产,它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在一代代人手中不断繁衍,流传。

朋友们,抬起头来吧!看看这座千年古城的魅力,当你荡舟瘦西湖时,能想到瘦西湖的传说;在你漫步运河边时,能想到曾经的船工号子;当别人问起扬州时,你能自豪地说出:咱们扬州除了“瘦大个”,还有“三把刀”,还有广陵琴派、扬州剪纸、扬州雕版印刷技艺,这些跻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扬州的木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我们都喜欢看木偶剧,当大家为精彩纷呈的节目拍手叫好时,是否想过这些木偶剧是怎么排练的?我们学校木偶社团的指导老师,是著名的木偶表演艺术家,也是扬州市杖头木偶非遗传承人刘锦芳老师,我们跟着刘老师学习了近三年,每一节课下,老师和我们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老师说木偶表演,人和偶要合二为一,手要稳,步子要轻盈,说起来容易,真要想灵动自如是多么难,真正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还有漂亮的通草花、吹糖等等,听说因为工艺繁琐、做起来辛苦、不能挣到大钱,所以愿意学的人越来越少了,真是万分可惜。

同学们,我们不能让传统技艺只生活在我们的童年,留在我们的记忆中,记载于史书中。让这些活的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难道不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吗?

  

简评:同样是参观活动文章,但这篇习作更具独特性,作者用独特的视角带领我们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但这样的传统技艺却没有得到更多、更好的传承。因此,这是一篇值得细细品读的文章,这里的“我们”包括所有的人:小学生、青少年、成人等等。别让我们的时光被电子产品占有,别让我们的传统技艺日渐老去,让我们响应作者的号召,一起做千年古城文明的传承人!

聆听何氏家训

汶河小学二(8)班李佩霖

今天,我报名参加了小记者“七彩之夏”文博夏令营活动。在小记者辅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顶着炎炎烈日走进了何园,聆听何氏家训。

何园是扬州有名的景点之一,因园主人何芷舠而得名。它被誉为晚清第一园,又名寄啸山庄。走进何园,宛如走进一幅自然历史人文的美丽画卷,它汲取了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精华,又融入了西洋建筑的格调,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除了美景,更打动我的是《何氏家训》,因为何家严格完善的家教,所以何氏一门出了许多有名人士,例如“祖孙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画家”、“姐弟院士”等。

导游姐姐一路都在为我们介绍何氏家训: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读书写字、勤俭节约……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孝顺父母。园主人为自己的老母亲专门修建了一栋楼和一座花园,让母亲养老。因为母亲信佛,楼里面特别设了礼佛的地方。园主人这样孝顺父母的行为很让我感动,我也要向他学习。虽然我现在还小,但我可以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在父母劳累时,为他们捶捶背,倒一杯水给他们;比如帮助父母做家务等等。

参观很快就结束了,但是何氏家训却永远记在了我的心中,我要传承这些家风家训,努力学习,孝顺父母,长大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小记者号:xjz

简评:这篇夏令营活动文章,小作者有别于常人,可谓是独具匠心,紧紧围绕《何氏家训》,一路走、一路听,更一路深深体会,从《何氏家训》的内容联想到当代小学生。聆观何氏家训,争做美德少年,好家风好家训的传承在小作者的心中已经形成。

受益匪浅的活动

梅岭小学西区校金辉校区二(1)班钱自力

今天天气非常热,我顶着烈日来到了沿河街的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

一进入展示区,我看到了许多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有美轮美奂的宫廷雀笼、象牙蝈蝈儿,有狂野的乱针绣、端庄的平针绣,有活灵活现的面塑和木雕……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最吸引我的是江都漆画。金桂清大师说他像我这么大的时候就学习漆画了,已经坚持了五十多年,这份热爱和坚持真值得我们学习。漆画制作耗时很长,金爷爷正在画的这幅《扬州三把刀》已经画了半年,而完成还需要三四个月,这真是太不容易了。

虽然这幅漆画还没有完成,但是已经非常惊艳。它由三幅画构成,每幅画都是从门外往门里面看去,所以画面很有层次感,在门上的镂空部分依稀可以看出门后的情景,听老师介绍这样的画法特别考验绘画者的技术,更何况用金粉、银粉、蛋壳和大漆画出来,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听到这里,我更加佩服金爷爷了。第一幅画是剃头刀,有两个师傅在给客人剃头,还有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在旁边等着。这幅画里最让我惊叹的地方是,我原本以为是光秃秃银色墙壁的部分,原来有许多凸起,仔细看竟然写了许多字!大师真不愧是大师!第二幅是菜刀。金碧辉煌的饭店里,坐着好几桌客人,个个都吃得笑眯眯,肯定十分美味,我忍不住咽了口水。第三幅是修脚刀。澡堂里,有人在擦背,有人在修脚,看着就特别惬意,我都想去泡个澡搓个背了。

今天的活动真有意义,我了解了扬州这么多的瑰宝,打开了古城的文化宝库,真是受益匪浅。

小记者号:xjz

简评:小作者用细腻的观察,带我们走近了“江都漆画”,抓住金桂清大师制作漆画过程及金老师作品的细致描写,让读者真真切切感受到:每一幅艺术品背后都凝聚着大师辛勤的汗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正如小作者所说的一样,这份热爱和坚持真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李小君

大开眼界

汶河小学五(12)班李籽乐

年7月6日,我冒着瓢泼大雨参加了“七彩之夏”文博夏令营首场活动——参观扬州市“非遗”文博纪念馆。

首先,我们在纪念馆的大厅里欣赏了传统的舞龙表演。只见一条金龙咆哮着腾空飞起,它时而上下起伏,时而左右摇摆,如真龙下凡,栩栩如生。正惊叹不已,金龙已经消失,取代它的是一条红龙。红龙一边转着圈一边张开了嘴,仿佛一呼气就能喷出火来,我被舞龙表演深深地吸引了,不知不觉,表演已经结束。

接着,我们来到了报告厅,听一位姓朱的师傅讲述“中国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讲座。听着听着,我不禁抚摸起胸前的玉佩,感慨万千:原来一块小小的玉石还有这么多知识啊!我第一次知道了世界上最好、最美的玉产自新疆;知道了“五大玉”是指墨玉、白玉、黄玉、碧玉和青玉;知道了和田玉被称为“软玉之王”;知道了翡翠被称为“硬玉之王”。更知道了自古以来多少扬州玉雕大师创作的精品流芳千古,在世间留下了“天下玉,扬州工”的评说。他们的大国工匠精神让我们后来人为之骄傲,奉为楷模。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综合展厅,展厅里面整齐摆放着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展品,令人眼花缭乱。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五光十色的点螺画。这点螺画与其他画不同,是用螺壳“画”上去的。不过螺壳是怎么“画”上去的,我们也不知道,因为这是二级国家机密,不能泄露。还有“琼花”,这琼花可不是真花,是用一种名叫“通草”的植物经过特殊处理和加工制成的,其洁白如玉、含苞待放的淡雅素丽绝对以假乱真。再看那些纹路复杂的红木漆瓶,古色古香的“文房四宝”,各式各样的剪纸,做工精良的玉雕……每一件都是巧夺天工,让我们大开眼界。

小记者号:xjz05589

指导老师:徐苏媛

简评:小作者按照自己的参观顺序向我们进行了描写,独特之处在于,不同的地方作者的描写手法各不相同,如舞龙表演,作者抓住龙之动作去描写,“时而上下起伏,时而左右摇摆”,又或者“一边转着圈一边张开了嘴”,让我们身临其境,金龙、红龙仿佛就在眼前舞动;玉文化介绍,则娓娓道来,让我们感受到“天下玉,扬州工”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还有点螺画、“琼花”、红木漆瓶等等,语言优美、成语恰到好处,向我们展示了每一幅作品的巧夺天工,让我们大开眼界,为作者的巧妙描写点赞,更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国工匠精神点赞。

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

梅岭小学花都汇校区二(4)班陶禹骁

今天,我们“七彩之夏”文博夏令营的小记者们来到了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进行参观采访。

扬州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扬州历史长、品位高、种类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参观了扬州雕版印刷、扬州彩灯、通草花制作、扬州玉器、剪纸、江都漆画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件艺术品都让我们惊叹不已,更被大师们精湛的技艺所折服!

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些技艺,我来到了最感兴趣的扬州通草花制作展区。一到展区,我就被盛开的各种花卉吸引,它们各种色彩,各式各样,绽放着自己的美丽。通草花制作大师,也是江苏省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戴春富大师给我们做介绍,通草花顾名思义都是用通草做成的,通草是一种来自云贵高原的中草药,通草光泽洁白易上色,有韧性,湿润时可以做成各种形状。

戴爷爷正在和他的徒弟做菊花花瓣,他们把通草一层层剥下来,剪成大小相似的长条,再放到湿润的毛巾上,让通草变得湿润柔软,然后再做成一瓣花瓣,花瓣全部做好后,用白胶把花瓣粘起来,形成一朵盛开的花,然后上色,再用铜丝固定到树枝上。

通草花作为扬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戴爷爷现在有两名徒弟跟着学习,其中一位姐姐说她已经学艺七年了,姐姐还告诉我们现在虽然对通草花感兴趣的人很多,但是能坚持下来的人太少了。

我听了也觉得遗憾,通过这次夏令营活动,我对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所了解,我会积极成为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学习,让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小记者号:xjz14812

简评: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草花制作工艺,从通草花的制作原料——通草,到通草花的制作过程,再到通草花的起源历史,作者的介绍清晰明了,让我们对这门传统工艺有了深深的了解,感受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源远流长,让我们也成为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者,让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大师真了不起

梅岭小学二(5)班石恒萱

7月16日下午,我来到了非遗集聚区,参加了这次的小记者活动——与“非遗”传人面对面活动。

活动开始了,按照老师的要求,我们排成了两队,男生一队,女生一队,由工作人员带着一起去参观“非遗”集聚区的活态展示区,在这里,我见到了精美的刺绣、精致的雀笼,还有雕版印刷、剪纸、通草花、金银细工制作……我们都参观一遍后,老师让我们四人一组,分别去采访这些大师们。

我们小组的四名小记者以最快的速度来到了雀笼制作大师这里,因为刚刚在一起参观时,我就对雀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与雀笼大师交谈起来,大师叫王玉生,是扬州雀笼制作技艺第七代传人,从年到现在一直在做雀笼。大师给我们介绍了四个雀笼。第一个叫“宫廷画眉鸟笼”,是用老红木做的,做了两年零七个月才做好,远看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宫殿,有屋顶,有围栏,鸟笼的立柱上还有狮子盘球;第二个也是用红木做的,它的奇特之处在于有两个门,还会自动上锁;第三个是牙雕,大师说是给古时候的格格、公主们玩的;最后一个也是牙雕,小巧玲珑,里面还有一只蝈蝈,还有一条小青虫,真是栩栩如生。在这四个鸟笼中,我最喜欢第三个,就是给格格公主们玩的那个,这个鸟笼是白色的,真精致,它两边有门,里面有给鸟吃面包虫的地方,有给鸟喝水的地方,有给鸟吃水果的地方,竟然还有个小澡盆,大师说是给鸟洗澡的,真厉害!

大师告诉我们,在做每个鸟笼之前,都要先构图,然后才能一点一点地去做,做时要小心细致,要能坚持下去,这些鸟笼,有的做了一年,有的做了两年多呢!

听了大师的话,我觉得大师真了不起,我要向大师学习,无论做什么,都要坚持下去,要付出辛勤的劳动,不怕吃苦,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小记者号:xjz14144

简评:若不是读小作者的文章,还真不知道“雀笼”有这么大的讲究,文中对“四个雀笼”的描写介绍,作者抓住各自的特点、独到之处分别介绍,向我们展示了雀笼制作工艺的不一般,在感叹艺术品的同时,大师们精益求精,以及对每一个作品的坚持、不怕吃苦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永葆青春的扬州瑰宝

梅岭小学二(10)班曹添越

今天下午,我有幸参加了小记者“七彩之夏”的活动。我其实住在工艺美术大楼附近,每天都要经过这里,但是我却不知道大楼里有那么多有趣又有价值的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讲解员阿姨带领我们参观了扬州通草花、扬州雕版印刷、扬州乱针绣……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金银器摆件工艺。

在金银器摆件工艺展台上,我看到了很多件样式新奇的展品。这些展品都是曹国培大师制作的,其中有一件金银大摆件《浑天仪》为国家级非遗代表作。我最喜欢其中一件小小的展品,它只有一元硬币那么大,圆圆的竹匾上雕刻了剪刀、书本、算盘、戒尺和元宝。曹大师告诉我,这个小小的摆件是小朋友抓周时候用的,具有吉祥的寓意。迷你精致的展品让我印象深刻,更让我惊叹不已:什么样的工具能雕刻出这么小的摆件?大师告诉我:创作每件作品他们都会根据作品的需求自己创造工具。他拿出好多小盒子,里面有各种大小、粗细的工具。其中最细的锉刀只有头发那么细。曹国培大师介绍说:这样小而精细的工具有很多,它们的功用各不相同是互相不能取代的,正是因为很小,所以使用的时候也得格外小心,因为太容易磨损了。听了大师的话,我更觉得这些小小的工具不仅仅是精致的,更是珍贵的。大师又对我说,想成为优秀的金银器摆件大师是很不容易的,必须具备三要素:首先你一定要爱上这门艺术,只有你对它喜爱,你才能坚持才能做好。其次你要学会创造,每件作品都要先思考然后再构图,自己创作设计作品需要的工具,选材配料。三分手艺,七分工艺,最后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今天,非常感谢曹国培大师给我上了一堂有趣轻松的活动课。活动时间是短暂的,但是我们家乡扬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永恒的。祝愿古城扬州越来越兴旺昌盛。

小记者号:xjz14208

指导老师:张菁

简评:文中作者通过介绍自己与大师的面对面描写,从工艺作品的介绍到制作工具的描写,无不展示出工艺大师们对工艺的热爱、执着!大师最后的趣事介绍,更是点睛之笔,古人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不假,但是要想成为状元,必须要有三要素:首先你要喜欢它;其次你要富于创造;最后不断提高。让我们牢记大师的话,努力成为每一行的状元。

走近乱针绣

梅岭小学一(8)班赵彦菲

暑假期间,我们小记者来到了“非遗”集聚区广场,采访了乱针绣传承人刘安兰老师。

一进入刘安兰老师的工作室,我们就看到了一幅幅美丽的作品:有清澈的山泉、威风的狮子、庄严的佛像,还有五彩缤纷的花朵……只见老师手里正捏着一根细小的绣花针,在绷紧的布上绣着一幅名为“瘦西湖”的作品,大家纷纷凑过去观看,都想去摸一下。刘老师对我们说:“刺绣作品一般不能摸,因为手指上有汗液,时间长了,绣品上就会有印迹。所以刺绣人的手指甲都非常长,就是为了防止手指碰到绣品。”

我问刘老师:“老师,为什么这湖面上让人感觉像蓝色也像绿色呢?”老师笑眯眯地说:“这是因为我将一根丝线劈成了1/32,这样蓝色和绿色看上去就有叠加的感觉,看上去感觉若有若无。”我们听了,都觉得不可思议,一根细细的丝线被劈成1/32?这也太细了吧!刘老师见我们如此,现场给我们示范了劈丝的过程。灯光下,老师轻轻的一拧,一根丝线就被劈成了很多份,真是太神奇了!

完成这幅作品大概需要8至9个月的时间,我们听了非常惊讶:这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啊!刘老师告诉我们,自己从事刺绣工作已有24年了,她还要一直传承下去。

现场,老师还教我们怎么上下走线,我也尝试了一下。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小心翼翼地捏着针,很害怕会戳到手,轻轻地拉着线,因为线太细了,什么都看不见!我心里很紧张,害怕出错。刘老师亲切地安慰我:“没关系,未完成的作品可以修改。”我才大胆地拉线。

小记者号:xjz13971

简评:作者的采访活动从乱针绣传承人刘安兰老师的作品开始,如果说丰富多彩、美妙绝伦的作品深深吸引了作者,那么让作者更为惊叹的则是“劈丝”了,列数字的方式,更显其“神奇”之处!最后亲手试一试,我们难以下手,在大师们手中却是针走如飞,对大师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有好的治疗方法吗
北京哪治女性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aoa.com/tczy/2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