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蠲痹法即是以祛湿作用的方药为主,治疗湿邪痹阻经脉所致着痹的方法。由于湿性趋下,致病具有粘腻停滞,沉重秽浊,缠绵难愈和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的特点。

因此,除湿蠲痹法主要适用于风湿性疾病出现下列证候的治疗:1、关节酸痛重着、濡肿、固定不移、屈伸不便,甚则肌肤不仁、顽厚或骨节变形僵硬等,多为湿邪留滞经络关节,气血壅滞,筋脉失养所致。常见于风湿和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硬化症的关节和肌肉病变。2、恶寒身热或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肢体酸楚,多为湿邪闭阻肌表,营卫不和所致。常见于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或其它结缔组织病合并肌纤维组织炎等。3、下肢浮肿或全身肿胀,甚则有胸水、腹水者,为三焦气化不利,水湿内盛,溢于肌肤或停积于胸腹腔所致。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风湿热、结节性多动脉炎等许多自身免疫病的心、肝、肾损害、低蛋白血症以及并发浆膜炎者。4、皮肤丘疹、浮肿斑、水疱或脓疮性皮损、溃疡黄水淋漓等,为湿毒秽浊蕴结,浸淫肌肤所致,多见于结缔组织病的血管炎性,皮肤反应,如脓疱型关节病型银屑病的皮肤损害等,也可见于药物引起的渗出性超敏反应。

5、湿邪内困的其它表现,如湿困中焦则可见呕恶纳呆,腹胀便溏;湿蕴肝胆则可见胁痛黄疸;湿邪上蒙清窍可见眩旱头昏、精神抑郁甚则淡漠或昏迷;湿邪闭阻胸阳还可见胸闷胸痛、心悸怔忡,或胸脘痞满;湿热寳于膀胱则可见小便涩滞、频数疼痛等。苔腻、脉濡缓均为湿邪内困之象。

由于湿邪为患有外湿证与内湿证之分,且外湿、内湿可互为因果,内外相感,合邪为病,加之湿停部位的不同可引起不同的临床征象。因此,根据祛湿药物的不同作用特点,一般又可把有祛湿作用的药物分为芳香燥湿、祛风除湿、峻下逐水和淡渗利湿四大类。常用药物为:苍术味苦辛、性温,功能燥湿健脾、祛风散湿、辟秽化浊,为祛湿的重要药物之—,不论内湿、外湿都可应用,但以治外湿最为有效。主要用于:

①湿阻中焦,脘腹痞满,食欲不振,或吐或泻等症常配厚朴、陈皮,方如平胃散;

②风湿痹证,肌肉关节肿痛或湿热所致的下肢胀痛无力,常配黄柏、薏苡仁、川牛膝,方如四妙丸;

③夏季水泻,湿热较重者,多配金银花、茯苓等;

④外科阴疽以及眼科夜盲和角膜软化症等。

白豆蔻味辛、性温,功能行气化湿、健胃止呕,因其芳香行气燥湿化湿的作用较强,能宣散肺中滞气,温行胃中寒气,燥化脾经湿气,故临床主要用于湿温病初起,症见身热不扬,有汗而热不退、头身重困、胸脘堵闷、体倦以及脾胃虚寒,湿郁或气滞导致的呕吐、纳差、腹部胀痛等,多配伍薏苡仁、杏仁、厚朴、通草等,方如三仁汤。

砂仁味辛、性温,功能行气调中、醒脾开胃、温肾化湿,主治证为:

①气滞及脾胃湿冷所致的脘腹胀满、呕吐泻泄,多与木香、枳实、白术配伍,方如香砂养胃汤;

②脾胃虚寒而致的寒湿泻痢,症见腹中冷痛、喜温喜按、大便清稀或大便带有白色粘冻、里急后重,遇寒加重,常与木香、苍术、槟榔、炒白芍同用;

③脾胃虚寒所致的妊娠呕吐、胎动不安等,常与苏叶、白术、木香、黄芩等同用

牵牛子味苦、性寒,有毒,功能逐水消肿、下气通便,常用于水肿实证,而兼有便秘、喘胀者,可用本品泻水、利小便而用于水肿和腹水等症。或用于虫积腹痛、腹胀和大便干秘而体质壮实者。多入丸散服用。

葶苈子味苦辛、性寒,功能泻肺降气、逐痰饮、消水肿,主要用于肺中水气壅塞,气化不行所致的悬饮证。症见喘咳痰多,喉中痰声,胸胁胀闷,喘不得卧,甚则有胸水或全身面目浮肿,方如葶苈大枣泻肺汤。也可用于肺气壅实或热郁成痈之肺痈证。据现代药理研究,本品有强心利尿作用,故近年常用于多种疾病引起的胸腔积液和肺心病心衰水肿的治疗。

茯苓味甘淡、性平,功能利水除湿、宁心安神、健脾止泻,为治疗水肿、痰饮和健脾的常用药。

①水湿停留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多与猪苓、泽泻、肉桂配伍,方如五苓散;

②中焦水湿不化所致的饮停胸胃证,症见上腹胀满、胃部振水音、呕吐清水痰涎或见胸胁部停水,常配桂枝、白术,方如苓桂术甘汤;

③脾虚湿甍所致的泻泄,多与白术、党参同用;

④心脾两虚所致的心神不宁、失眠健忘等症,方如归脾汤。

猪苓味甘淡、性平,功能利水渗湿,临床主要用于水湿停留所致的各种水肿、尿少以及淋浊、小便不利等症,也常用于湿盛泻泄和黄疽等,如与茯苓、泽泻、滑石配伍,治疗湿热水肿,方如猪苓汤与木通、滑石配伍,治热淋、小便不利等;与茵陈、大黄、车前子、栀子配伍,治疗湿热黄疸等。

泽泻味甘淡微咸、性寒,功能利水渗湿、益肾泻火。临床主要用于水肿胀满、热淋尿痛、小便不利以及肾阴不足、肾火亢盛而致的遗精滑泄等症。因兼能泻肝,故对肝胆湿热引起的胁痛、目赤、食少黄疸等症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根据我们的经验,泽泻与猪苓、车前子、薏苡仁、川牛膝配伍,对风湿性疾病的关节积液和肢体肿胀均有很好的消肿效果。

车前子味甘、性寒,功能利水消肿、清热通淋、滋肝益肾、明目止泻。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①各种水肿,常与茯苓、泽泻、冬瓜皮同用,具有利水不伤阴的特点;

②湿热下注、热结膀胱所致的小便淋涩不畅,尿道疼痛,欲尿不出,不尿自滴甚或小便癃闭,点滴难下,常与茯苓、泽泻、木通、滑石配伍使用;

③湿盛引起的水泄,多采用分利小便而实大便的止泻方法;

④肝肾阴虚所致的两目昏暗,视力减退,或肝火上炎所致目红、目肿、目痛,多与滋肾清火药如生地、熟地、石斛、枸杞子、菊花、密蒙花等配伍使用。

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功能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排脓舒筋,主治证为:

①轻症水肿、小便不利以及足膝肿痛、湿脚气等,尤以脚气水肿最为适宜,多配木瓜、牛膝、防己、车前子等;

②风湿痹痛,筋急拘挛,肢体不能屈伸,常配独活、威灵仙、防己、伸筋草、木瓜等;

③脾虚腹痛泻泄,多配用白术、炒山药、炒扁豆等;

④肺痈已溃,吐大量脓血者,多与冬瓜子、桃仁、桔梗同用;或用于肠痈化脓,脓肿日久不消者,多与大黄、败酱草、金银花、元参等配伍使用。

萆蘚味苦、性平,功能清热通淋、分清秘浊、祛风除湿,主治证为:

①湿热膏淋,症见尿液混沖如膏,或如米汤、小便短涩,欲出未尽,多配伍黄柏、车前子等,方如程氏萆蘚分清饮;本品与益智仁、乌药配伍,也常用于小便频数和小儿小便失禁等;

②湿热痹痛,尤其是腰背冷痛,下肢活动不利、麻木等,根据前人经验萆蘚“治湿最长治风次之,治寒则尤其次;

③皮肤湿疹、脓疮、疥癣等属湿热证者多配黄柏、薏苡仁,方如萆蘚去湿汤。

木通味苦、性寒,功能利水通淋、导热下行、通经下乳、利关节。临床除最常用心火六盛,湿热下注所致的小便不利,尿道涩痛,心烦失眠,口舌生疮,舌红脉数等症外,还常配合车前子、瞿麦、篇蓄、滑石、大黄等,治疗膀胱热结所致的热淋、血淋、石淋等,方如八正散。因另能宣通血脉,下乳、利关节,故与川芎、赤芍、当归、桃仁、红花配伍,治妇女经闭;与猪蹄为伍,治产后乳少;与桑枝、防己、威灵仙配伍,可治关节不利、筋骨疼痛。

防己味苦辛、性寒,功能祛风利水,舒筋止痛,兼能通行经络,泻下焦血分湿热。主要适用于:

①风水证和皮水证,症见头面四肢浮肿,兼有恶风、骨节疼痛、脉浮等,方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

②湿热郁滞所致的下肢浮肿,疼痛,脚肿,湿脚气以及膀胱湿热所致的小便不利等症;

③风湿痹证所致的关节肿痛、肢体挛急等症多配威灵仙、薏苡仁、独活、木瓜等;

④饮停胸肺所致的咳喘息促或胸腔积液,常配党参、桂枝等,方如木防己汤。另对热痹患者,可配知母、黄柏、牛膝等。

防己有汉防己和木防己两种,作用大致相同。但汉防己偏于祛湿利水,对下焦湿热所致的下半身水肿和湿脚气较为适用;而木防己偏于祛风通络,舒筋止痛,故对上半身水肿或水停胸胁心肺之证以及风湿痹痛尤为适用。

茵陈味苦、性平、微寒,功能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为治疗黄疽的主要药物。对阳黄(湿热性黄疽)者,可配大黄、栀子、黄柏、车前子等;对阴黄(寒湿性黄疸)者,可配附子、干姜、白术、茯苓、泽泻等。表有湿者,能微发其汘;里有湿者,能利尿祛湿。故本品对阳黄、阴黄、表湿、里湿皆可应用。另外,对湿温和暑温病的初起,证见往来寒热,口苦,胸闷,干呕,头眩不思饮食或胁痛,听觉下降者,可与黄芩、薏苡仁、竹茹、陈皮、半夏、白蔻仁等配伍使用。地肤子味甘苦、性寒,功能清利湿热、祛风止痒,较常用于湿热或风热引起的各种湿疹和痒疹,内服外用均可,常与生地、野菊花、白鲜皮配伍使用。另与瞿麦、猪苓、通草等配伍,常作为利尿的辅助剂而用于治疗热淋或水肿。

综上所述,除湿蠲痹法既可通过通利水道、净血排毒而改善机体的物质代谢,减轻机体中毒,又可通过解热,抗炎,镇静,镇痛和改善血液循环而治疗湿邪引起的各种病证,如既可用于湿邪在上引起的头部昏、重、胀、眩,又可用于湿邪在下引起的淋浊、脚肿、尿少带下等症;既可用于湿邪在外所致的肢体酸、软、肿、重、痛、麻,又可用于湿邪在里所致的呕恶、纳减、脘痞、腹胀、泻泄、黄疸、痰喘、咳嗽等症。大多数药物还能通过稳定机体内环境,进而增强机体对病理性产物的廓清能力,激发正常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促进损伤组织和器官的功能恢复。

赞赏

长按







































北京最好白癜风治疗医院
北京最好白癜风治疗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aoa.com/tczy/2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