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增生症,在男性壮年、老年人中罹病率较高,因此,它是常见、多发病。其临床表现,始则尿频、尿急、夜尿尤繁,继而呈现尿流如线,尿有余沥,甚则尿闭。从上述临床表现来属中医的"小便不通"、"癃闭"范畴。《济阳纲目)说∶"膀胱不利,为癃。候其鼻头色黄者,小便必难。肾主水,属于膀胱、泄于小肠,实相通也。"由此可知,本病病位是在膀胱两侧发生体用俱病,不易根治。故《医学正传》说∶"老人气虚短,作小便不通,为下焦血气干者死"即是此义。本文就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略述如下∶

病因病机

《直指方》曰∶"水道不行、其本在肾……其末在肺。"《济阳纲目》又说∶"肺为上焦,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也有"胃弱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及气虚者"而成。年高之,既有肾气不足,命火衰少,又有肺气虚,津亏,上不能制下;也有牌虚胃弱,不能藏津与布液;更有肝气衰,不能疏泄,导致膀胱气化无能,或津少体燥而生者。

其病之成,既有外因,又有内因,但主要是源于脾、肺、肾三脏。

1.病源于脾胃者,一是外在的湿热与寒湿之邪,乘脾胃之虚,由肌肉而内侵于脾。因"脾主肌肉。肌肉者,脾胃之表也"。二是湿热与寒湿之邪由内而生。内生者,多由脾气虚、胃气弱,脾虚胃弱,则中焦不运,不能输布水津,则水津内停,停则为显。湿停于中则困脾,脾困则中阳不展,升降机能阻滞,胃无渗水之力,脾无制水之能,湿邪下渗,则下焦气化不畅,膀胱被扰,绝其小便之源。还有中气虚弱,不能运通水道,下输膀胱,则膀胱气化闭遏,不通而成者。

2.病源于肺者,一是肺气焦满,治节无力;二是热邪或燥邪壅肺,则肺失宣降之功。肺者,水之上源也,肺病则上焦闭塞,影响中焦,中焦失治则水津不降不升,不通不行,壅塞于下焦,致使膀胱气化无力,水液不行,故《济阳纲目》说∶"膀胱虽主水道,而肺金为水之化源也。"

3.病源于肾者,一是肾阳不足,命火虚衰,相火式微,导致真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周,则尿液不畅;二是肾热移于膀胱,水热互结,填塞不通而成。

辨证论治

本病以年高之人为多见。年高则肾气衰,肺气虚,脾气弱,津亏血虚,五脏失润,气化不周,而"膀胱无阴,则阳气不化。血津运行不利,其体失养,久则膀胱下口外侧肥大,肥则气痹,律血内燥。因此,不能根治,只能缓解一些症状,对此,也必须辨证论治,方能收到一定疗效。

1.热伏于肺

证候∶咽干,烦渴欲饮,呼吸短促,小便点滴不通,苔薄黄,脉虚数。

治法∶清金化源。

方剂∶清肺饮(《济阳纲目》)。

药用∶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木通、篇蓄、琥珀、瞿麦、通草、灯心草,水煎服。

2.湿热困下

证候∶小便量少,或赤或闭,小腹胀急,口渴不欲饮,或大便不畅,舌质红,舌根苔黄,脉数或细数。

治法∶清热通利。

方剂∶葵子汤(《济阳纲目》)。

药用∶黄蜀葵子、赤茯苓、木猪苓、枳实、瞿麦、滑石、木通、黄岑、车前子、炙甘草,水煎服。

3.肾阳虚衰

证候∶畏寒,神怯,四肢沉重疼痛,小便闭涩或兼腹痛,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弱或沉迟。

治法∶宣阳利尿。

方剂∶宣阳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药用∶野台党、威灵仙、麦冬、地肤子,水煎服。也可用金匮肾气丸。

4.肾阴亏虚

证候∶时欲小便而不得尿,咽干心烦,手足心热,不竭,舌质红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通利。

方剂∶济阴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药用∶怀熟地、生龟甲、生杭芍、地肤子,水煎服。也可用滋肾通关丸(黄柏、知母、肉桂)。

5.脾虚胃弱

证候∶全身乏力,纳呆,腹胀,腹满,小腹下坠,小便欲通不行,或气短,舌淡,苔薄白,脉沉虚无力。

治法∶益气利尿。

方剂∶四君子汤加黄芪、升麻、海金砂、蜡茶(《济阳纲目),水煎服。

以各方剂内,必加入骨碎补、穿山甲(炒)以补肾通络,行瘀导滞;加蜣螂以通痹散结。

文章节选自《任继学经验集》。图片来源于沙沙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aoa.com/tczyy/7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