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谨以此文送给每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父亲。

6月19日,周日,父亲节,天刚刚亮,妈妈就把爸爸叫起来说:

“儿子全身发烫,可能发烧了”。

而爸爸是一名医生,准确的说是一名中医医生,而且还是以中医儿科见长的中医医生。

?

爸爸问妈妈:“怎么回事,怎么会突然发烧呢”?

妈妈想了想说道:“昨天下午天气太热,去妈妈驿站寄快递,屋里面空调温度很低,可能是着凉了”。

爸爸觉得有道理,打算给儿子诊脉,可是儿子才两岁半,不配合,哭闹就是不让诊脉。

爸爸没办法,让妈妈找出来电子体温计,给儿子测体温,额温38度,还好,不算太高。

?

爸爸起身打开柜子,找来去年抓来没吃完的几包中药,打开之后左挑右捡,好不容易筹齐了药,拿出电子秤,称了几味中药,分别是生麻黄3克、生石膏9克、生甘草3克,又捡出来几片甜叶菊。

把药投入养生壶,加入毫升凉水,来不及泡,直接开火煮,动作很流畅,一气呵成。

?

水开后又煮了15分钟,爸爸将药倒进杯子里,又取来一个小茶杯,把儿子抱在怀里,待药稍凉,一点点的喂儿子吃药,还好,吃药竟然没有抵触,一会儿喝进去毫升左右。

过了一个小时又喂一次,药吃完了,没有出汗,量量体温,依然38度,没升也没有降,可是额头确很烫。

爸爸觉得可能是昨天天气炎热,出汗后又吹空调,受寒较重,毛孔被寒气闭塞严重,因此没有出汗,温度才不会下降,但是有一点疑虑,就是孩子除了发烧,没有流鼻涕打喷嚏头痛咳嗽等感冒着凉的症状,也没有任何其它的症状。

医院抓了两副药,麻黄3克杏仁9生石膏12克生甘草5甜叶菊1克。下午又吃了一副药,依然没有出汗,而且到了黄昏温度上升到38.5度,这下不仅不让诊脉,还不愿意吃药,让孩子张开嘴看看舌头,舌暗红苔白腻。

?

晚上体温持续上升,39度,39.5度,半夜达到40度,最高的时候40.9度,后来可能是太困了,迷迷糊糊睡着了,妈妈害怕儿子高热惊厥,不停的物理降温,一遍,两遍,三遍……

趁着孩子睡熟了,爸爸这时小心翼翼的把手指放在孩子的手腕处,左手诊完诊右手,右手诊完诊左手,如是者三,陷入了沉思……

两手脉沉弦而细,左手关脉滑而数略大,右手关脉小滑而数略小,这不是着凉感冒,难怪没有感冒症状,而且吃了一天的感冒药也不见好转。如果真是着凉感冒,一副药下去纵然不能完全退热,体温也绝不会持续升高。

?

爸爸躺着床上凝思,妈妈依然在给孩子物理降温,夜深了,可能是太困的原因,爸爸想着想着竟然响起了鼾声……

一个多小时后,爸爸睁开眼,才发现自己竟然睡着了,看看表,凌晨三点多,妈妈依然守着孩子,毫无困意。

爸爸躺在床上继续分析孩子的脉象。独处藏奸,孩子的问题就出现在两个关脉滑数上,左手关脉的滑数应该是惊吓,于是爸爸就回忆孩子最近几天有没有受到惊吓,突然想起18日晚饭后,孩子在屋里玩,不小心来了个狗啃屎式的摔倒,趴在了地板上,虽然爬起来没有受伤,也没有哭闹,但是受到惊吓是肯定的。

?

右手关脉的小滑数,这是有闭脉的迹象,这是痰热闭郁之象,来源于饮食积滞,可是想到这里爸爸不淡定了,孩子从出生到现在,没有吃过一口肉,没吃过一口鱼虾和糖果,自己对孩子的饮食管控的非常严格,惊吓确有证据可查,可是这饮食积滞从何而来呢?是自己的诊断错了,不可能的事儿,舌苔白腻,是饮食生成的痰湿,舌暗红是郁热,舌诊和脉诊都指向了饮食积滞而化热。

很快天就要亮了,在妈妈无数次的物理降温下,孩子的体温始终保持在39.8度上下,爸爸爬起来让妈妈睡会儿,一边看护孩子,一边想着如何退热。

20日周一早上刚上班,医院同事发信息让他们帮忙抓药,处方如下:僵蚕6克薄荷6克蝉蜕6克滑石15克厚朴6克竹叶6克通草1克。2副

抓来药后,把药煮好喂孩子吃,可是孩子怎么也不肯吃,没办法,只好冲奶粉给他喝,还好,饿了有中药冲的奶粉喝也算是美餐,吃过药一个多小时,孩子的小手开始有点出汗,慢慢的体温开始下降,到了中午,吃过一副药后,体温降到了38度左右,爸爸心中开始隐隐的感到不安,因为经验告诉他,如果吃过药后,上午的体温不能降到37度左右,下午肯定会升上去,晚上会继续高热不退。

?

果不其然,晚饭后,体温又升到39度左右,但是精神状态还不错。20日晚,又是一个不眠之夜,最高还是烧到41度,妈妈坚持为孩子做物理降温,爸爸依然在想办法。

妈妈坚持不住了,给爸爸说:“医院吧,先把孩子的体温降下来,我怕孩子高热惊厥”,爸爸坚定的说出了两个字“不去”。

爸爸心想:“医院的治疗方法我全明白,行医这么多年,看过很多西医医生和护士的孩子,医院治不好的发烧,他们最后经人介绍来找自己用中药治好的,我怎么能送自己孩子入虎口呢”。

爸爸躺在床上继续分析孩子的脉象,尤其让他想不明白的是右关脉的小滑数,这个饮食积滞究竟是怎么来的。想不明白就没有胆量用药。

?

冥思苦想,一点一点往前想,认真的回忆每一天每一顿饭孩子都吃了什么,突然想到6月14日周二中午,孩子奶奶包的韭菜鸡蛋馅的饺子,孩子吃了大概有4个,因为是自己包的饺子,个头要比买的饺子大。

又问奶奶最近几天都给孩子吃了啥,奶奶说:“18日那天给他吃了一个小山楂糕,这是和院子里的小朋友一起玩,人家给的,拿着好几天都没给他吃,周六孩子闹着非要吃,所以就给他吃了”。

于是一个完整的生病链条终于浮出水面,14日吃了四个饺子,没生病不代表没出问题,饺子是死面的,不是发面的,很难消化,加上之前偶尔也吃饺子,孩子也挺爱吃,所以饮食积滞就是这样一点点形成的,周六吃了一个山楂糕,晚上又摔一跤受到了惊吓,惊吓又加上饮食积滞,发热由此而起。

?

病因找到了,可是用药又犯愁了,需要用一味药叫牵牛子,就是常见的喇叭花子,这个药有点猛,但是消积滞效果很好,善于消除肉食积滞形成的痰湿浊,还可以利水消肿。

如果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平日里肉食鱼虾水果奶酪等等食物都吃的话,自然可以放心使用牵牛子,可是他一口都没有吃过,只是偶尔吃几个饺子,爸爸有点犹豫,到底该不该用这味药。

看着头部蒸蒸发热的儿子,看看两个晚上没有睡觉的妻子,爸爸暗自心想,如果他是别人家的孩子,来找自己看病,这个脉象纵然没有吃过任何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自己肯定会毫不犹豫的用上牵牛子,为何到了自己孩子身上就犹犹豫豫,优柔寡断了呢,于是决心用牵牛子一试,因为如果再不退烧,可能自己也没法医院了。

21日周二五点多点,爸爸就给值班的同事发信息,问同事能不能帮忙提前给抓药,在艰难的苦苦等待两个多小时后,早上七点多终于拿到了药,处方是:僵蚕6克蝉蜕6克薄荷6克生薏米15克牵牛子5克滑石12克通草1克。3副。

其实爸爸原本打算开6克牵牛子,可是犹豫再三,还是改为了5克。

拿到药后煮药,冲奶粉,给孩子喂下,守在他身旁静等消息。

?

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大概一个多小时后听到咕噜一声的肠鸣音,爸爸问妈妈:“是你的肚子响吗”,妈妈说:“不是,我还以为是你的肚子在响呢”。他们的目光同时落到了儿子的身上,这时儿子也醒了,第一句话就是哭着说:“我要拉粑粑”,妈妈抱起儿子去了厕所,一会儿卫生间传来儿子的声音:“粑粑好臭”。

爸爸那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药起到了效果,几天没有大便的儿子,臭便一出来就会退热,果不其然,大便后测体温就降了一度多,原来40度左右,降到了38.5度。又吃第二次药,过了一两个小时又拉一次水样便夹杂着少量暗黑色粘液便,体温又下降到37.5度以下,下午一家人美美的睡了一路觉,继续吃药,没有再拉肚子,晚上体温略有上升,夜里最高不超过38.5度,今天体温基本降到了正常。

?

门诊治病,很多次遇到相同的情况,不同的是这次既做医生,又要做家长,在孩子高热40度甚至更高而且持续不退的时候,没有人能抗的医院,也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那种揪心和无助。彻底明白了电视剧《大宅门》里,白家人生病都是请别人治病是对的,可是,去哪里找那个值得自己完全信赖的中医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aoa.com/tczz/11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