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通阳不在温
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中指出:“热病救阴尚易,通阳最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较之杂症则有不同也。”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已经探讨过,我也来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为什么要“通阳”?这是因为阳气不通。那么,阳气为什么会不通呢?根据一些专家的观点,这主要是由于湿热壅遏,气机窒闷。清代名医陈光淞曾经指出:“盖此闷(通阳)专属湿温,热处湿中,湿蕴热外,湿热交混,遂成蒙蔽。”不过,“专属湿温”这一说法可能并不完全准确,因为也常见于温邪夹湿的情况。那么,为什么说“通阳最难”呢?因为湿与热混处,不通阳不行,但是常用的通阳药如桂枝之类,又不免于辛温,有助热之弊,所以不能用。在这个问题上,几乎所有同志的意见都是一致的。然而,“通阳不在温”这句话却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一些专家认为,通阳不在温补肾阳,而在于利小便。因为温补肾阳的药物可能会助长热邪,不利于病情缓解。而通过利小便的方法则可以有效地排除体内的湿热,达到通阳的目的。这种看法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医理论中的“提壶揭盖”法类似。总之,对于叶天士所说的“通阳最难”的问题,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来治疗。在用药方面,需要谨慎选择不会助长热邪的药物。此外,还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有人可能会说,通阳用药难以避免温性,因为阳郁并非阳虚,所以用温药的目的只是通阳气以利小便,而不是温阳。另外,也有人认为温药的范围很广,使用大辛大热的药物固然有以热助热的弊端,但如果换成一些微辛微温的药物来通阳行水,却是可行的。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仔细解读叶氏的原义,“通阳不在温”的“温”,并不仅仅是指大辛大温、微辛微温的药物,而是说连温法都不应该使用。否则,为什么下面还有一句“较之杂症则有不同”呢?无论是大辛大温,还是微辛微温的药物,总归是温性的,杂症使用这些药物通阳是顺理成章的。如果湿温或温邪夹湿也可以这样用药,那与杂症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也就不存在“通阳最难”的问题了。蒲老精辟地指出:叶天士不是让你“利小便”吗?利小便药味淡,所以叫“淡以通阳”。盖病属湿热,不能用一般杂症用的温药去通阳,只能用药味淡薄者,如芦根、滑石、苡米、通草、茯苓皮、竹叶之类渗利小便,湿去热孤,阳气自通。在蒲老医案中,治疗乙型脑炎之暑湿并重或湿甚阳郁者,腺病毒肺炎之痰热蒙蔽者,常可见到“淡以通阳法”的运用。“淡以通阳”是蒲辅周先生对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精彩诠释。这个方法强调了使用淡味药物来渗利小便,以去除体内的湿热,从而恢复阳气。这种方法的运用范围广泛,不仅适用于乙型脑炎和腺病毒肺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也可以用于其他湿热证的治疗。在蒲老先生的医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经常使用淡以通阳的方法来治疗各种疾病。例如,对于乙型脑炎患者,他常常采用暑湿并重或湿甚阳郁的治法,使用如芦根、滑石、苡米、通草、茯苓皮、竹叶等淡味药物来渗利小便,去除体内的湿热,从而使阳气得以恢复。同样地,对于腺病毒肺炎患者,他也会采用类似的治法,使用淡味药物来畅通阳气,使痰热得以清除。总之,“淡以通阳”是蒲辅周先生对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极好的解释和发挥。这个方法不仅在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而且也可以为其他湿热证的治疗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AI助手创作季#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aoa.com/tczz/13300.html
- 上一篇文章: 妈妈必学金牌月嫂推荐的3个下奶神汤,月
- 下一篇文章: 妈妈必学金牌月嫂推荐的3个下奶神汤,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