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草又称通脱木、木通树、天麻子。五加科(Araliaceae)灌木或小乔木。通草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植物。旧时广东一带有人把这种植物树心切成薄薄的切片,代替纸张创作水彩画。通草在广东种植面广,加工成纸便宜,也容易着色,经久不褪。

 外国人看到这种纸又轻又薄、接近半透明,就猜测可能是大米的浆水做成的,所以国际上早期给它取的名字是Ricepaper(米纸)。

  通草水彩画的兴起,与当年国际市场的需求密切相关。从18世纪起,随着海上贸易的兴起,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纷纷进入欧美人的生活,在欧美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热”。

  从清康熙到道光年间,一直是中外贸易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中国的贸易长期处于顺差状态,而欧洲人拼命要将本国的货物打进尚处于自然经济形态的中国,在南方最大的港口广州为此聚集了不少欧洲商人和传教士。

当时获得朝廷允许与外商做生意只有广州十三行,商行就召集了一批广州画匠,在西方画家的指导下,将西方绘画原理引入本土绘画中,创造出了中西合璧式的通草水彩画。

  通草纸容易破裂,尺幅就相当有限,很少有大尺寸的作品,画面一般不超过30平方厘米。后来,随着中国通商口岸的开通,中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通草画的销量进一步增长。

  通草水彩画描绘的题材相当广泛,反映的社会文化内容极为丰富,如广州市井交易、市井生活风情、港口风情、十三行里的货品贸易、各行各业、各阶层人物、动植物、司法现状、航行珠江的各类船只等等。

  据史料记载,1836年左右,在广州十三行附近有约三十家商店卖通草纸水彩画,有二三千人受雇制作这些画。通草画,成为当时中国的明信片,记录中国当时的社会民情,自然资源,成为外国人了解东方帝国的方式之一。

通草画兴起于年左右,到年达到巅峰,之后随着照相技术的普及,很快走向衰落,以致绝迹。

  通草画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摄影术的兴起,摄影记录影像的逼真性肯定超过通草画。二是日本的浮世绘受到了西方的青睐,欧美人士认为日本的绘画更具东方情调,在审美功能上可以取代中国的写意画和通草画。

  通草画题材写实性很强,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之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宫廷画和中国传统文人画。兴起于19世纪的通草画,全面反映清朝社会生活场景和各种形色人物,承担了向外传递中国文化和风情习俗的使命。

欢迎







































北京中科白癫分医院
CCTV品牌影响力北京中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aoa.com/tczz/2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