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小妙方成本不到1元,效果很神奇
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两个祛湿的小方法, 案例 CaseOne 「有一次在门诊上碰到了67岁的秦大爷,他因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昏医院就诊,经检查诊断,被确诊为“小中风”。幸好治疗得及时,秦大爷的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后来秦大爷跟医生说,自己入院前曾经感冒了一个星期,期间还伴有恶心、发烧、呕吐等症状」 医生听后告诉他,这就是造成小中风的诱因。因为湿邪犯体所以得了感冒,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后来就引发了小中风。 中医学上讲,湿邪是一种阴邪,它的性质是“重浊而黏腻”,如果是外感湿邪,就会恶寒发热、四肢困倦、关节肌肉疼痛;如果是湿浊内阻肠胃,就会胸闷不舒、小便不利、食欲不振、大便溏泄。总之,湿邪会诱发感冒,出现发烧、腹泻、胸闷等症状,并且间接地引发中风。 原因很简单,无论是感冒、发烧,还是腹泻、呕吐,人体的水分都容易因此而流失。例如,发烧的时候,人体体温升高,会丢失大量的水分,这时候血液黏稠度就会大大增高,容易诱发血栓的形成并出现脑梗塞。另外,还有些人在腹泻的时候,毒素会进入血液循环,使血管痉挛,这也会诱发冠心病、中风等疾病。 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食物都有祛湿邪的作用,如薏苡仁、莲子、赤小豆等等。冬瓜皮、玉米须也可以“变废为宝”,把这两样拿来每天熬水喝,利湿的效果也非常好。冬瓜皮“走皮肤,去湿追风,补脾泻火”。而玉米须不仅可以利湿,还有一定的降糖作用。 五皮饮 食/疗/方 当然,如果您感觉体内的湿邪比较重的话,那就得专门调一调了。在中医典籍里有一个利湿的名方,叫“五皮饮”,它的组成是陈皮9克,茯苓皮24克,生姜皮6克,桑白皮9克,大腹皮9克,具有行气化湿、利水消肿的作用。这个方子里除了桑白皮、大腹皮常作药用外,陈皮、茯苓皮、生姜皮都比较常见,可作为食疗之品,如果有的人感觉自己浑身乏力、腹胀、食欲不振、胸闷不舒时,就可以选用这三样来熬水饮服,同样可以起到祛湿邪的作用。这三种药食两用的东西一般药店里都有,买的时候最好到信誉良好的正规药店里去买。原因无他,道地药材,效果最好! 买回来之后,用清水毫升泡上20分钟,大火烧开后换成小火再熬上15分钟。把药汁倒出来后用同样的方法再熬一次,然后把两次熬好的药汁混在一起。这样一来,一天的量就好了,装在保温壶里,代茶饮即可。 ? 后记: 大夫把陈皮、茯苓皮、生姜皮组成的方子告诉了秦大爷,让他每天熬水喝。他喝了两周后,说自己感觉身体“轻松”多了。 这很自然,湿邪的性质是“重浊”,把它从身体里赶走了,身体自然就轻松了。 常用的祛湿三方1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杏仁10~15g,生薏苡仁20~30g,白蔻5~10g,半夏10~15g,厚朴6~10g,滑石20~30g,竹叶5~6g,通草5~6g。 方中用杏仁宣肺化湿,蔻仁、厚朴、半夏芳化理气燥湿,通草、薏苡仁、滑石淡渗利湿,竹叶清透热邪,合奏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之效。 本方主治湿温初起,湿气留连三焦,湿重于热者。 若表证明显者可用藿朴夏苓汤以利湿疏表。湿热在中焦,湿热并重者可用黄芩滑石汤,则清热利湿两者兼顾。 2达原饮(出自《温疫论》)草果6~15g,厚朴3~15g,槟榔15~20g,黄芩3~10g,知母3~10g,芍药3~10g,甘草2~5g。 方中草果辛香化浊,辟秽止呕,宣透伏邪。厚朴芳香化浊,温开中宫,祛湿理气。槟榔辛散湿邪,化痰破结,使邪速溃。三药气味辛燥,可直达膜原,一宣透,一温开,一破结,调理气机,以复脾运。黄芩清热燥湿,治内遏之湿热。知母清热养阴,防温邪化火伤津。芍药敛阴和里,防辛燥耗散伤阴。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开达膜原、辟秽化浊、清热解毒之功。 本方为治疗湿温伏邪的首要方剂,主治憎寒壮热,日发1~3次,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 痛烦躁,脉弦数,舌边深红,舌苔垢腻。 如湿热之邪有内传阳明之势,出现胸膈满痛,大渴烦躁,可加用大黄6g下之。 3藿香正气散本方原为治寒湿郁阻表里之剂,去紫苏、生姜、白芷、桔梗、白术、大枣、甘草,加杏仁、神曲、麦芽、茵陈而成为《温病条辨》中的五加减正气散。 一加减正气散:藿香6g,厚朴6g,茯苓6g,陈皮6g,杏仁6g,神曲5g,大腹皮3g,麦芽5g,茵陈6g。 二加减正气散:减去杏仁、神曲、大腹皮、麦芽、茵陈,加防己9g,豆卷6g,通草5g,薏苡仁10g。 三加减正气散:按一减神曲、大腹皮、麦芽、茵陈,加滑石20g。 四加减正气散:按一减杏仁、大腹皮、麦芽、茵陈,加草果3g,山楂15g,改神曲6g。 五加减正气散:按一减杏仁、神曲、麦芽、茵陈,加苍术6g,谷芽3g,改大腹皮5g。 以上5个加减正气散的主症为脘腹胀满,大便不爽或溏泄,身或疼痛,舌白滑或微黄,脉象模糊或濡缓。其病机为湿邪郁阻三焦,但尤以中焦为病变重心,湿阻中焦,气机不畅,故脘腹胀满为必见之症。中焦腑气失于通降,故大便不爽,脾运不健则大便溏泄,即所谓“湿盛则濡泄”。如证属湿重热轻或寒湿内阻,则舌苔白滑或白腻,如腻而见微黄,则有化热趋向,如脉濡缓而身重疼痛,又为湿阻经络。治法当以疏利中焦湿浊为主,若中焦气机通畅,则三焦升降功能自然得复。 五方之中,一、二、三方均为治疗湿重于热的方剂,四、五方是治疗寒湿为患的方剂。 一方应以脘腹胀满、大便不爽为主,故以宣化中焦湿浊而利气机,用神曲、麦芽治食滞不化。 二方以化湿理气、宣通经络为主,症见脘闷便溏,身痛苔白,脉模糊,故用防己、豆卷、薏苡仁、通草。 三方理气化湿兼以泄热,症见苔腻微黄、脘闷,重用滑石20g以渗利湿热。 四方以温中化湿为主,症见苔白滑而脉缓,用草果温运脾阳而化湿浊。 五方是以运脾燥湿和中为主,症见脘闷便溏,以苍术健脾燥湿。 以上列举的方剂有限,临床病人情况繁杂,病种多样,必须细审主症、兼方,以方证相应为要,最好不要以药凑方。方证不离病机,也是古人的宝贵经验,平时熟习方证,临证方可灵活运用。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aoa.com/tckl/219.html
- 上一篇文章: 很实用详细的新生幼犬照顾护理指南
- 下一篇文章: 维生素E的9个联合用药方案及其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