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女,六岁。顿咳不止,夜间尤甚,每日发作数十次,病已经月。西医诊断为“百日咳”。剧咳时口鼻出血,甚或手足抽搐。屡经治疗,未见好转。且食欲减退,精神不振。来诊时,症见面白无华,舌苔自燥,脉细数无力。此症久咳不止,阴虚液涸,肺失清肃。伤则金不制木,血失敛藏,故剧咳时手足抽搐,口鼻出血。胃阴既枯,所以食欲渐减以致精神不振。治法当从滋阴养液,肃降肺气入手。方用炮姜甘草汤加味治之。处方:

炮姜炭6克炙甘草6克天冬9克

五味子3克白蜜3匙(分三次兑入)

方中,姜炭味苦,甘草味甘,苦与甘合,则能化阴。阴者,血也。血能润燥,又能濡筋。合以白蜜,则补益脾胃,滋胃阴而降肺逆。五味子酸能敛肺,主咳逆上气。天冬入肺,以清燥热,又能利痰宁嗽。诸药相合,则为肺胃同治,标本兼顾之方,于阴虚液涸之症颇为相宜。

患者服三剂后,咳嗽次数大减,口鼻已不再出血。但因久咳,不仅阴液亏损,血亦不足。再就原方加北口芪15克、当归9克(即当归补血汤),以补气生血。连服五剂,咳即全止,食欲渐佳而愈。

[按]:百日咳,古称顿咳,是小儿常见的以阵发性咳嗽为主而且病程较长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也是小儿传染病中较为痛苦的疾病之一。由于久咳不止,往往导致阴虚液涸.碑胃伤损。此时的治疗,若纯用滋阴,则有碍胃气,若辛香燥脾,则更伤肺阴。有见于此,故借用《金匮》治肺痿吐涎沫之甘草干姜汤,此方原治“肺中冷”,有温肺复气之功。但在用时,姜改用炮姜炭,则辛温之性大减,苦味大增.与甘草合用则有苦甘化阴之妙。再合以白蜜之润肺燥、补脾胃,济以天冬、五味之益阴敛肺,则于肺胃阴虚、脾胃伤损之症即无妨碍,且有刚柔相济之妙。

此方不仅用治小儿百日咳久咳不止而现阴虚液涸者.亦用于男、妇成人阴虚久咳,干咳无痰,或咳即遗尿等。

患者×××,九岁。其父代诉:“病已三日,呕吐发一热,手足时冷,腹痛不能按”。某医院曾考虑手术,因家人反对,故转余急诊。症见:腹痛剧烈,患儿直挺其胸,两眼上翻,烦乱不安,频频以手抓唇。诊其脉则闭伏异常,视其舌,苔黄而燥,舌体满布槟榔状之花点,唇赤面黄。显系湿热积滞,胃浊不化。至于舌现槟榔状花点,则属蛔虫之征。蛔虫为患,故腹痛不能忍。气机郁滞,故脉闭伏。今发热实非外感,热深厥深,故见手足厥冷。先其所急,应予清肠胃湿热,兼以安虫治之。用自拟方安蛔止痛汤。处方:

茵陈6克炒苍术6克川芎6克

青皮6克炒杭芍6克厚朴6克

砂仁4.5克焦山楂6克焦黄柏6克

苦楝根皮4.5克烧乌梅3个炮姜3克

盖虫之寄生肠胃,赖湿热而繁殖。茵陈专清肠胃湿热,苍术燥湿健胃以安脾。川芎行气开郁,杭芍和肝养血而缓急迫,青皮、厚朴散积消痞而宽中,均有疗腹痛之功。砂仁行滞气,焦山楂消胀散结,更用苦楝皮,黄柏、乌梅以泄热杀虫。加炮姜辛温反佐,以制苦寒。

二诊:上方服后,吐蛔二条,腹痛稍缓,烦乱亦减,呕逆渐定。但不时仍有腹痛,脉仍闭伏,发热未退,大便已四日未解。此营卫失和,里热积滞。本“通则不痛”之旨,用桂枝汤加大黄。处方:

桂枝6克炒杭芍6克大黄6克(后下)甘草3克

生姜2片大枣2个

仲景桂枝加大黄汤,原方芍药量为桂枝的两倍。余今用为等量,为桂枝汤原方,目的在和营卫。加大黄以泄里热,通其便而不伤中,与仲景重用芍药配大黄以治里实腹痛者有异。

三诊;服药一剂,大便得通,热稍退,手足转温。多日来闭伏之脉,今转弦数满指,是病情向愈之征。但舌仍黄燥,脉证俱实,虽经用下,但积热未消,仍应再下。方用杨栗山升降散和仲景四逆散合方化裁:

僵蚕4.5克蝉蜕3克炒柴胡4.5克

炒杭芍6克炒枳实4.5克甘草3克

炒黄连1.5克炒黄芩4.5克大黄4.5克

蜂蜜(每次一匙,点酒少许分三次兑入)

方中僵蚕、蝉蜕、大黄、蜜酒,乃升降散去姜黄也。僵蚕、蝉蜕驱风散热,大黄泄热通腑。酒引诸药上达,蜜导诸药下行。柴、枳、芍、草四逆散也。柴胡散肝胆经热邪,合枳实消心腹、肠胃中结气,且可升清降浊。芍药、甘草并用,可缓急止痛,加芩,连清热除湿。全方主旨,清热导滞,升清降浊,疏肝泄热,且解表和里,荡滞通便。

四诊:上方服后,下燥粪甚多,热势又减,脉由弦数转缓,身体已能俯仰,烦乱已除,腹中有时隐痛,舌苔黄燥稍退。此积热未尽,仍应清热导滞。用升降散加甘草:

僵蚕4.5克蝉蜕3克姜黄4.5克

大黄4.5克甘草3克

蜂蜜(每次一匙,点酒少许分三次兑入)

五诊:服上方后,续下燥粪,病者神态安宁,发热全退,腹部微隐痛,惟小便短赤。此湿热未尽,宜清热利湿。仿叶氏治湿热法。处以下方:

茵陈6克茯苓9克苡仁6克

通草3克木通3克连翘4.6克

焦栀仁3克焦黄柏4.5克杏仁4.5克

藿香4.5克滑石6克

方中栀仁、苡仁、茵陈,茯苓,清热利湿,木通、通草导热下行,杏仁利气、宣肺,藿香行气、助胃,止心腹之痛,滑石利湿,黄柏滋水清热。

六诊:服一剂后,患者神清气爽,六脉平和,腹已不痛,小便清长。继予甘露饮,清湿热,养阴液而愈。

[按]:本证初诊,颇似仲景乌梅丸证。然乌梅丸证所治之蛔厥,是因脏寒,蛔上入胃所致。本证虽由虫积引起,但湿热积滞,大便燥结。故先用安虫止痛,继用清热导滞。复经数次攻下,才使病势由重转轻。若不及时议下,则变生他症。

图书信息

书名戴丽三医疗经验选

作者戴丽三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1月1日

作者简介

戴丽三(~),著名中医学家,年少即继承家学,随父清代名医戴显臣学医,年悬壶昆明其后四十九年行医生涯,潜心攻研歧黄之道,中医临床各科俱有特长,尤擅内科、妇科、儿科、临床屡起疑难重证。享受盛誉,戴丽三年8月创办云南省卫生厅总门诊部(医院前身)出任主任,年被国务院任命为云南省卫生厅第一任副厅长,曾任全国血防科研委员会委员、省中医协会主任等职。戴丽三博览众家,对历代各家著作都有深刻研究,学有心得,特别善于运用《伤寒论》、《金匮》方辨证论治。由于其经验丰富,临床疗效高,制方严谨、理、法、方药一线贯通,便于学习和临床运用,所创验方。被中医后学争相传抄,均以先睹为快。

戴丽三重视科学的思维方法,推崇唯物辩证法,所著《中医辩证原理》一书,集中论述了《伤寒论》的辩证论治思想,展示了其毕生苦心钻研仲景之学的精深心得。因其精深的医术造诣,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成为云南中医界的学术流派之一。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来源搜集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感谢原作者辛苦劳动,如果侵权请告知,将下架处理。请勿用作商务用途。

赞赏

长按







































北京最好白癜风中医医院
北京最好白癜风中医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aoa.com/tclb/2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