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21日星期四中雨气温19-21℃

通草

通草,味辛,平。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今人不忘。一名附支。生山谷。

《吴普》曰:蓪草,一名丁翁,一名附支,神农黄帝辛,雷公苦,生石城山谷,叶菁蔓延,止汗,自正月采(《御览》)。

《名医》曰:一名丁翁,生石城及山阳,正月采枝,阴干。

案《广雅》云:附支,蓪草也。《中山经》云:升山其草多寇脱。郭璞云:寇脱草,生南方,高丈许,似荷叶,而茎中有瓤,正白,零陵人植而日灌之,以为树也。《尔雅》云:离南活莌[tuō].郭璞注同,又倚商,活脱。郭璞云:即离南也。《范子计然》云:蓪草,出三辅。

1〔时珍曰〕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宋《本草》混注为一,名实相乱,今分出之。

2〔弘景曰〕今出近道。绕树藤生,汁白。茎有细孔,两头皆通。含一头吹之,则气出彼头者良。或云即葍藤茎也。

〔恭曰〕此物大者径三寸,每节有二三枝,枝头有五叶。子长三四寸,核黑瓤白,食之甘美,南人谓为燕覆子。或名乌覆子。遇七八月采之。

〔颂曰〕藤生,蔓大如指,其茎干大者径三寸。一枝五叶,颇类石韦,又似芍药。三叶相对。夏秋开紫花,亦有白花者。结实如小木瓜,食之甘美,即《陈士良本草》所谓桴棪子也。古方所用通草,皆今之木通。

〔时珍曰〕今之木通,有紫、白二色:紫者皮厚味辛,白者皮薄味淡。《本经》言味辛,《别录》言味甘,是二者皆能通利也。

3辛,平,无毒。〔别录曰〕甘。〔权曰〕微寒。〔普曰〕神农、黄帝:辛。雷公:苦。〔杲曰〕味甘而淡,气平味薄。降也,阳中阴也。

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去恶虫。《本经》。

疗脾疸,常欲眠,心烦哕,出音声,治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瘘踒折。齆鼻息肉,堕胎,去三虫。《别录》。[齆wèng鼻道阻塞,发音不清]

治五淋,利小便,开关格,治人多睡,主水肿浮大。《甄权》。

利诸经脉寒热不通之气。《诜》。

理风热,小便数急疼,小腹虚满,宜煎汤并葱饮有效。《士良》。

安心除烦,止渴退热,明耳目,治鼻塞,通小肠,下水,破积聚血块,排脓,治疮疖,止痛,催生下胞,女人血闭,月候不匀,天行时疾,头痛目眩,羸劣乳结,及下乳。《大明》。

利大小便,令人心宽,下气。《藏器》。

主诸瘘疮,喉痹咽痛,浓煎含咽。《珣》。

通经利窍,导小肠火。《杲》。

〔杲曰〕《本草十剂》,通可去滞,通草、防己之属是也。夫防己大苦寒,能泻血中湿热之滞,又通大便。通草甘淡,能助西方秋气下降,利小便,专泻气滞也。肺受热邪,津液气化之原绝,则寒水断流;膀胱受湿热,癃闭约缩,小便不通,宜此治之。其症胸中烦热,口燥舌干,咽干,大渴引饮,小便淋沥,或闭塞不通,胫酸脚热,并宜通草主之。凡气味与之同者,茯苓、泽泻、灯草、猪苓、琥珀、瞿麦、车前子之类,皆可以渗湿利小便,泄其滞气也。又曰:木通下行,泄小肠火,利小便,与琥珀同功,无他药可比。

〔时珍曰〕木通手厥阴心包络、手足太阳小肠、膀胱之药也。故上能通心清肺,治头痛,利九窍;下能泄湿热,利小便,通大肠,治遍身拘痛。盖其能泄丙丁之火,则肺不受邪,能通水道。水源既清,则津液自化,而诸经之湿与热,皆由小便泄去。故古方导赤散用之,亦泻南补北、扶西抑东之意。杨仁斋《直指方》言:人遍身胸腹隐热,疼痛拘急,足冷,皆是伏热伤血。血属于心,宜木通以通心窍,则经络流行也。

  

1.心热尿赤面赤唇干,咬牙口渴。导赤散:用木通、生地黄、炙甘草等分,入竹叶七片,水煎服。钱氏方。

2.妇人血气:木通浓煎三五盏,饮之即通。《孟诜本草》。

3.金疮踒折:通草煮汁酿酒,日饮。

叁薄荷052120:19

叁薄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aoa.com/tclb/5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