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来教学生

作者:范怨武

.02.18初稿

.07.07二稿

我一直有这个想法,真的。

七岁的外甥女,己经会背诵汤头歌诀了。

我不希望我的后辈输在起跑线上。

当然啦,现在是不可能有学生啦,毕竟才33周岁,肩膀太窄,可不是胳膊上能跑得了马的汉子!

我只是一只野生的中医而已。

今天写这个是有原因的。

无论发什么文章,总是会有人留言,问我这个病怎么看,这个病吃点什么药,极端反感这种没有营养的话语。

累死累活打出来的文字,总是还会有人问出极端基础的问题,我觉得这是在浪费双方的精力。

医生和患者之间,隔着一道很深的沟壑,那就是术语障碍。

其实有时候,可以看成是两国语言。

有些术语可以翻译成大白话,有些术语,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翻译。

这样怎么能沟通?

医生不可能总有时间,放下家务事,去迁就一个中医盲,因为有些东西真没办法用大白话说明白,这是在浪费时间,在慢性谋杀。

产生这种沟通障碍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语境的阶层不同,不是指水平上的不同,是仅指在中医这一个行当里,我的语阶可能高一点点,而非同行的朋友可能低一点点,仅仅是一点点高低不同,有时就会产生很大的障碍。

所以,你真想对自己的身体有所了解,那就勤奋点,多学习学习,入个门,以后,咱们就可以在同一频道沟通啦!

别嫌麻烦,别总是追求成功!

什么是成功?身体健康就是最大的成功。

老了不用别人伺候屎伺候尿,自己能刷牙洗脸,能出门晒太阳逛公园就是最大的成功。

给你一百万换你一只手你干不干?

给你一百万换你一条腿你干不干?

给你一千万换你一个心脏你干不干?

好吧,你要同意的话,那没话讲了,你都觉得身体不值钱,那咱们没话说了,出门请右转,再见,再也不见。

如果你不同意,那就是说,你只要健健康康就是一个亿万富翁呀!

经营这个财富,不学点知识怎么行?

是吧?

于是,我今天就义务带大家到中医的门口转一圈。

好,假如你是我的学生。

下面,我觉得应该是为期两年的打基础时间。

第一步,《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印会河主编)(吴敦序主编)

这两本书,是我翻烂的书了,五版教材,我是最钟爱了。

反正我不管,给你两个月时间,左边的看两遍,右边的看一遍。

不管懂不懂,先自己过。

到时间了,我就出考卷,70分及格。

不及格交块重修。

再不及格,扫地出门,滚蛋。

第二步,《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邓铁涛主编)

这两本,其实内容一样,一个月时间,反复看,主要是把各种证型熟悉了再说。

第三步,《中药学》、《方剂学》

《中药学》(陈蔚文主编)、《方剂学》(谢鸣、周然主编)

我读书时用的就是这个教材,不过我用的是黄皮的第一版,现在是第二版,我对比了一下,还是第一版比较强大,但是没货了。

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质量是很高的,个人感觉是比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强。

这个能怎么教?

没办法好好教啊!

反正先把这两本按顺序过一遍,然后再交叉混看。

貌似有很高的难度啊!

主要还是按类型来看看方子,看完方子,再熟悉方子里的每一味药!这个过程可以是一辈子。

但是我给出的学习时间,是三个月。要考试,考不过滚蛋。

第四步,《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

这个没什么好说的了,一个病一个病地熟悉,找找不同病之间,哪些方子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再回过头去翻方剂学,熟悉这个方子,再回过头去看中药学,熟悉这个方子里的每味药。这样穿插地读,比较能加深印象。

这个给两个月时间。

第五步,伤寒学

从这里开始,就是比较有意思的了。

先看五版教材《伤寒论讲义》。

看完了再看《伤寒论临证指要》,刘老的水证论、火证论、湿证论必须要熟悉,这三大论,还是非常重要的。

两个月时间。

第六步,金匮要略

不用问啦,还是先把五版的教材给看了。

然后看金寿山的《金匮诠释》(绝版了,上网找电子版或淘宝买盗版的),这本书还是很实在的。

看完看秦伯未的《金匮要略简释》,这个薄薄的几十页书,含金量很压称。

最后再看一下程门雪的《金匮篇解》,篇解其实都被金老吸收了,看诠释也行。

这样一来,脑子里就点有轮廓了。

这个给三个月时间吧,不要急,这些都是打基础的时间。

第七步,经方

不要贪多,就把这四本啃了。

两月时间吧。

这个开宽视野用的。

其中矢数道明的《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我个人是十分喜欢的,看来看去,现在也常翻,常看常新。

第八步,温病学

也不用问,先把教材给我看了。

然后,看赵老的讲座。

看完讲座,可能对透热转气还不是很明白。

没关系,看李老的《温病求索》,看看怎么样的布展气机。

最后,再看看赵老的《赵绍琴验案精选》,看看他的高频药高频方,感觉感觉温病是怎样看病的,这本书,我终生受用。

这个花两个月时间吧!

第九步,痰证论

张老师这本书,还是很实用的,也不要说啥了,看书吧,看完应该对痰湿会有点感觉。

这个花一个月时间吧!

第十步,脉学

也不要贪多。

这两本先吃下去,非常实在,没有玄之又玄的东西,对脉有了一定理解就行。

脉是要病人多了堆起来,才会有感觉的。

这两本书,两个月时间吧。

至于为什么最后才让看脉学呢?我也不知道怎么说,反正就是这种感觉。

脉,不是书上看的,是手上摸出来的。

老记住一句话——多诊识脉、屡用达药。

总之病人看多了,你就知道什么脉用什么药了。

这十步下来,共耗时18个月,当然,如果勤奋聪明一点的话,又非常投入,可能会更快一点。

好,一年半,看了这些书,剩下的半年干什么?

把这些书,全都复习一遍,还要考试,还要现场提问。

复习的同时,到医馆药房抓药去,熟悉熟悉饮片,看看药材是长什么样,看看什么药什么体积,什么药压称,别一来就开个30克通草、10克马勃的,啥锅也装不下。

然后学学怎么熬膏方,怎么制药丸!

两年下来,及格了,嗯,这就算有点基础了。

咱们也就有点共同语言了,可以好好坐下来探讨探讨了。

然后,就进入下一步阶段。

下一阶段才是漫长的啊!我已经学了十多年了,还在摸索!

不要觉得自己年纪大,就说学不了!

来不及就不学了吗?古代不少名医,都是四十岁左右才学医的呢!

我也是上大学才正儿八经地学,傲骄地说,也不觉得比一些家传师承差呀!

所以,我辈须努力!

PS:

当然啦,我不是按着这个顺序学的,因为没有人教,我就一锅乱炖,如果当时懂得一步一个脚印,也许现在不是这个水平了。

学医,进步靠的是自学,老师能教的,其实有限,只能教个规矩。

好比教人游泳,教成学生能游就行了,至于游得怎样好看,是蝶泳、是蛙泳、是自由泳、是世界冠军之类的,就要靠自己努力了呀!熟能成巧啊!

中药要天天开,不熟才怪。跟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一个道理!

不要过分依赖老师,要多自己钻研,要不然,永远是个奶嘴学生!

不要觉得范医生老气横秋,我是多么希望,刚入行时,有个人这样对我,是现实,逼得我自力更生。

给新







































白癜风的偏方
SEM总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aoa.com/tclb/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