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甘、淡,性微寒。利水。

古名“通脱木”。色白气寒,体轻味淡,故入肺经,可利小便。主治阴窍涩而不利,水肿闭而不行。目昏耳聋、鼻塞失音皆可用之。

另有“木通”,味苦,性寒,有毒(或无毒),古名“通草”。色黄入脾,兼入心肺,苦寒可降。心火降则肺热清,水源调则津液生。下通大小肠,导湿热自小便出。利关节、通血脉。咽喉疼痛、口舌生疮、风湿痹痛、胸中烦热皆可用之。《伤寒论》之当归四逆汤所用“通草”,实为此物。关木通有毒,今所用者,川木通也。

通草(古代叫“通脱木”)

木通(古代叫“通草”)

这套心得是我本人学习中药学的笔记,是以《神农本草经》、《本草备要》及中医药大学教材《中药学》(第八版)为底本,并参考了许多本草类书籍。运用半文言文的笔法,系原创。所收录的中药,均出自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古人用药,重于四气五味而轻于归经,更不讲药中成份。古人没有现代仪器,发现不了药材里含什么胴、什么素、什么苷。古人据药材的外形、色泽、质地、气味而判断其功效。概括来讲:味酸色青者入肝,味苦色赤者入心,味甘色黄者入脾,味辛色白者入肺,味咸色黑者入肾。

草木均有偏性,古人以草木之偏性治人体之偏性。不可补则不补,不可攻则不攻。视患者个体差异而用药,没有“普适方案”,并非千人一方。故能效如桴鼓、覆杯而愈。

啰嗦了这么多,其实是因为不到字就发表不了。无缘者视为废话,有缘者视为良言。一切随缘吧。

天津猫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aoa.com/tczyy/5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