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男,48岁

-11-5初诊

主诉:口干半年

现病史:口干口渴,白天明显,甚至舌麻,饮水不多,夜间无口干,晨起稍口苦。无多食多尿,多次检测血糖不高。平素工作压力大。纳寐可,大便偏秘,小便偏黄。舌红暗舌根苔黄腻较厚,脉沉弦滑数。

既往史:乙肝小三阳20余年,无胁痛疲劳厌油等不适。7月有肾结石发作病史。

诊断:肝系病肝经湿热(血瘀津阻)

处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用药:龙胆草12g,炒栀子10g,黄芩10g,柴胡6g,生地20g,车前子15g,通草6g,泽泻10g,甘草3g,当归10g,天花粉20g,颗粒剂,7剂,开水冲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11-24

服上方后口干减轻。11.11本欲前来我处复诊,但因我有事外出,患者遂至他处就诊,医以他方,服后平平,今又往我处就诊,复予龙胆泻肝汤(上方加红花):龙胆草12g,炒栀子10g,黄芩10g,柴胡6g,生地20g,车前子15g,木通6g,泽泻10g,甘草3g,当归10g,天花粉20g,红花6g,颗粒剂,7剂,开水冲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12-1

无明显口干,大便通畅。继以上方7剂巩固。

按:本案患者口干口渴,白天明显(阴虚内热引起的口干一般夜间明显),但饮水不多(说明津液未有大伤,而是输布异常),无多食多尿、血糖不高(排除糖尿病阴虚燥热),结合病史(慢性肝炎、肾结石,均为湿热瘀滞为患),以及舌红暗苔黄腻、脉沉弦滑数(脉不细说明阴虚不明显),考虑主要是肝经湿热为患,阻滞气机,导致津液输布障碍,难以上承,故而口渴。遂选用龙胆泻肝汤清利肝经湿热,加天花粉润燥生津、红花活血通经,以助津液通行。

《灵枢·经脉》中描述肝经经过大趾丛毛之际、阴器、喉咙之后、颃颡(此指喉头和鼻咽部)、目系、唇内、肺、颠这些部位,故高血压、头痛(目系),过敏性鼻炎(颃颡),阴痒、阳痿、阴湿(阴器),盗汗(肺)等部位的病变,如果从中医角度辨证为肝经湿热,则使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都可以有效。

天花粉,即瓜蒌根

《本经》: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

成无己:栝萎根,润枯燥者也。加之则津液通行,是为渴所宜也。津液不足而为渴,苦以坚之,栝楼根之苦,以生津液。

《本草汇言》:天花粉,退五脏郁热,如心火盛而舌干口燥,肺火盛而咽肿喉痹,脾火盛而口舌齿肿,痰火盛而咳嗽不宁。若肝火之胁胀走注,肾火之骨蒸烦热,或痈疽已溃未溃,而热毒不散,或五疸身目俱黄,而小水若淋若涩,是皆火热郁结所致,惟此剂能开郁结,降痰火,并能治之。又其性甘寒,善能治渴,从补药而治虚渴,从凉药而治火渴,从气药而治郁渴,从血药而治烦渴,乃治渴之要药也。

红花

《纲目》: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

《药品化义》:红花,善通利经脉,为血中气药,能泻而又能补,各有妙义。若多用三、四钱,则过于辛温,使血走散。同苏木逐瘀血,合肉桂通经闭,佐归、芍治遍身或胸腹血气刺痛,此其行导而活血也。若少用七、八分,以疏肝气,以助血海,大补血虚,此其调畅而和血也;若止用二、三分,入心以配心血,解散心经邪火,令血调和,此其滋养而生血也;分量多寡之义,岂浅鲜哉。

另外,中医注重四诊合参,其中问诊尤为重要,且中医较之西医而言,更为重视关于饮食口味、睡眠、大小便等全身情况的问诊。而当患者以饮食口味为主诉时(可先行西医相关检查明确或排除可能的疾病),则更应详加询问,这对于辩证论治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中医问诊之问饮食口味

1.问口渴与饮水:

(1)口渴多饮:为津液大伤的表现,可见于热证、虚证。

口大渴喜冷饮,兼见面赤壮热,烦躁多汗,脉洪大者,属实证,是里热亢盛,津液大伤,饮水自救的表现。

大渴引饮,小便量多,兼见能食消瘦者,为消渴病,是肾气、肾阴亏虚所致。

大汗后,或剧烈吐泻后,或大量利尿后,出现口渴多饮,是津液耗伤所致。

(2)渴不多饮:是轻度伤津液或津液输布障碍的表现,可见于阴虚、湿热、痰饮、瘀血等证。

口干但不欲饮,兼见潮热盗汗,颧红舌红等症,属阴虚证。因阴虚津少不能上承于口,故口干,但无高热耗津故不欲饮。

口渴饮水不多,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腻者,属湿热证,是湿邪困阻,津液气化障碍所致。

渴喜热饮,饮量不多,或入水即吐,兼见头晕目眩,胃肠有振水音者,属痰饮内停,是饮邪内停,津液输布障碍所致。

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见舌质隐青,或见紫色瘀斑,脉涩者,属内有瘀血,是瘀血内阻,气化不利,津失输布所致。

2.问口味:口味即病人口中异常味觉,常是脾胃功能失常或其脏腑病变的反映。

口淡乏味,为脾胃气虚。

口甜或腻,脾胃湿热。

口中泛酸,为肝胃蕴热。

口中酸馊,为伤食。

口苦,属热证,由火邪上炎或胆气上泛所致。

口咸,多为肾病或寒证。

3.问食欲与食量

(1)多食易饥:病人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有饥饿感,进食量多,身体反见消瘦,临床常见两种情况:

多食易饥,兼见口渴心烦,舌红苔黄,口臭便秘者,为胃火亢盛,腐熟太过,代谢亢进;

多食易饥,兼见大便溏泻者,为胃强脾弱,为胃腐熟功能过亢,脾运化功能减弱。

(2)饥不欲食:病人有饥饿感,但不想进食,或进食不多,可见于胃阴不足。饥不欲食,胃中嘈杂、灼热感,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为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

另外,有偏嗜食物的症状多见于小儿寄生虫病,或妇女妊娠。

原创文案,禁止转载。作者笔名:医网情深,又名楊十七、杨沁之。90后硕士小中医一枚,执业医师、执业药师,双证保障,问道岐黄,精诚济世,衷中参西,谨守初心。

相关文章链接:

纯干货:肝与胆的证治,值得收藏细读!

名医临证实践录:我这样使用龙胆泻肝汤

姚荷生脏腑辨证论要-肝病辨证

姚荷生脏腑辨证论要-胆病辨证

如果觉得文章不错,就请点个“在看”鼓励一下吧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aoa.com/tczz/10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