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病的针灸治疗
编者按:找压痛点、温灸带脉、前后偶次、左右对刺,熟记而后可用,疗效可期。论带下病的治疗本病多为湿热下注引起带脉失约,冲任失调,湿浊之液下注而成。伴有腰酸腹痛,带下色白或黄,质稀薄或黏稠量多。临床上治疗本病多以利湿清热止带为主。针刺穴位:上髎穴应用捻转提插泻法,使针感向腰腹部传导,得气后不留针。腹部穴位用关元、水道同样用泻法使针感向会阴及两侧小腹传导,与上髎相配为偶刺法,以清利下焦湿热之邪。阴陵泉与三阴交左右交叉取穴,行补法以健脾利湿,兼刺下巨虚加强清热利湿之效。一般留针20~30分钟,隔日1次,10~12次为一疗程。如腰痛较剧,可在腰椎1至骶5之间两旁用手触诊,可触到扁圆形或条索状结节,按之有压痛。可于该结节上刺之用泻法,使之有酸胀感并向四周放射,疾刺不留针,对减轻腰痛症状效果明显,而且可使结节缩小或消失。如腹部疼痛较剧,经妇科检查盆腔有增厚或包块时,可针维胞穴与气海,温灸20分钟,可收到温经理气散结之效。曾于年5月治疗一王姓妇女,30岁,半年前流产后,腰腹疼痛,白带增多,色黄如米泔,曾服药治疗效不著。苔黄薄,脉沉弦,腰部左侧大肠俞、上髎、秩边部位皆可触及1~1.5cm大小的圆形与椭圆形活动结节,压痛明显,经妇科检查左侧附件增厚压痛,诊断为“慢性盆腔炎”。当即针刺局部结节,得气后不留针,大肠俞、上髎泻法,同样得气后不留针,气海、关元、左侧维胞泻法,阴陵泉与三阴交,左右交叉取穴用补法,留针30分钟,隔日1次,经期停针,15次为一疗程。5次后白带明显减少,腰腹痛亦减轻。一疗程后妇科检查左侧附件增厚,压痛消失,共治疗3个疗程,妇科检查为正常盆腔。11月份停经50天,尿妊娠试验阳性。以上是属于带下的实证,若见带下清稀似水量多,腰酸小腹隐痛,下肢浮肿,全身乏力脉沉细而缓,舌质淡,苔白有齿痕,属于脾肾阳虚运化失常而带下绵绵之证者,多见于绝经期妇女。应以健脾利湿、益肾止带为主。我临床常用腧穴:带脉用灸法,隔姜灸3~5壮或艾卷温和灸10~15分钟;脾俞或肾俞,用捻转提插补法,得气后不留针,针后加灸10分钟;气海、关元、足三里用补法,针上加灸,留针20分钟。隔日1次,一般3~5次即可见效,为了巩固疗效可针灸10~15次。其中带脉一穴用灸法,为治疗带下的经验穴,且疗效显著。 本文摘自《阎润茗针灸临床60年经验精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转载请注明出处。 民间四法巧治眩晕眩晕是一种自身或外物的运动幻觉,呈旋转感、摇摆感或飘浮感,主要由迷路、前庭神经、脑干及小脑病变引起。周围性眩晕常为发作性,多呈旋转型或上下左右晃动,程度较剧烈,持续时间短,从数秒至数日不等,常伴耳鸣、听力减退,水平或略带旋转的眼球震颤。中枢性眩晕常见的有摇摆感、地动感、倾斜感,或是头晕脑涨,头重脚轻,脚步虚浮感。眩晕程度较轻,持续时间可达数周以上,较少伴耳鸣,耳聋。 中医认为,眩晕多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所为,当以平肝潜阳,益气养血,补益肝肾,燥湿化痰为治,临床观察发现,采用外治法可有效地防治眩晕。1.敷足疗法:吴茱萸20克,肉桂2克,共研细末,米醋调匀,捏成饼状,于睡前贴敷于双足心涌泉穴,次晨取下,连续3一5次。或取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用米醋或凡士林适量调为膏糊状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日1换,连续10一15天。可引热下行,适用于眩晕耳鸣,烦躁多梦,颜面潮红。2.填脐疗法:黄芪、五味子各10克,研为细末,加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一5天。可健脾益气,适用于气血亏虚所致的眩晕。3.药枕疗法:夏枯草、荷叶、竹叶、公英、菊花各50克,研为细末,装人布袋中,当枕芯用,连续1一2月。可清热平肝,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眩晕。4.穴敷疗法:蓖麻仁、生半夏各等量,共捣成膏状,外敷于百会穴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2-3天。可化痰除湿,适用于痰湿眩晕,一般用药30分钟后眩晕可明显减轻 鼻腔“服药”巧治顽疾鼻腔塞药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疗法,尤其适用于治疗春季多发的感冒、头痛、哮喘、鼻炎等顽疾。该法一般有取效迅速、副作用小等特点,故很受患者的欢迎,现将一些简易方介绍如下。1.感冒:鲜紫苏叶、鲜生姜适量,取少许姜汁与鲜紫苏叶揉搓,塞人双鼻孔(不能过紧),一日5-6次:或挤压少许药汁(1一2滴)滴人双鼻孔即可,亦可作预防感冒用。 杏林大师祖传秘方验方 整理挖掘国医大师治疗养生方法和民间各种各样的民间方法,包括验方、师承、针灸、推拿刺血、刮痧艾灸、拔罐拨筋、伸筋、拍打拉筋、康复、运动损伤、各种针刀刃针、松解针、古九针、脐针腹针、四维立体针等。 3篇原创内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aoa.com/tckl/11051.html
- 上一篇文章: 野生香菇一生回味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