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种疾病,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为特征,以水肿为主要症状表现。慢性肾炎水肿的中医分型,多见肾气亏虚、肾阳亏虚、气阴两虚、肺肾气虚、脾湿肾虚、心肾两虚等证型。

在临证中,不可一见水肿即用车前子、泽泻等利水药,尤其是针对慢性肾炎水肿者,更应谨慎。慢性肾炎以肾气虚、肾阳虚者多见,肾中湿热者少之又少,即便有也是阶段性的本虚标实证,所以应用泽泻、车前子等甘寒利水中药,很多情况下不但起不到消肿作用,反而更会伤肾,致水肿更甚。

医案举例

案一

崔某,男,59岁,年3月10日初诊。患者患慢性肾炎2年,20天前查尿常规: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少许,颗粒管型0~2个。血压/95mmHg。刻诊:周身浮肿,以双下肢肿甚,膝下按之明显凹陷,时时头痛头晕,双膝下冰凉,腰酸背痛。小便频,量少,夜尿3次。大便日2次,稀薄不成形。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细缓。曾几次口服双氢克尿噻,用后浮肿减轻,但停用则浮肿依然。

病机:肾阳亏虚,水湿内停。

治则:温肾助阳,行水消肿。

处方:炒山药20g,山萸肉20g,菟丝子20g,巴戟天15g,肉苁蓉15g,云苓15g,黑附子12g,补骨脂15g,炒白术20g,炙甘草10g,淫羊藿15g。14剂,水煎服。

3月29日二诊:药后周身浮肿明显减轻,小便次数较少,夜尿2次,已停用双氢克尿噻10天,蛋白++,红细胞+,血压/95mmHg。上方继服14剂。

4月20日三诊:只有双下肢轻微浮肿,其他症状明显减轻,夜尿1次,尿蛋白+,血压/90mmHg。上方加太子参15g,14剂。

案二

刘某某,男,84岁,年3月30日初诊。患者双下肢浮肿十年,近一年来加重。西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动过缓、高血脂、中度脂肪肝、甲状腺多发结节、双侧劲动脉内膜增厚、肥胖症。患者近两年来尿蛋白一直+++。诊时:双膝下明显浮肿,腰膝痛,头晕近来加重且上午严重,耳鸣,双目干涩,时胸闷胸痛,双下肢走路无力、酸软,手足心热,双足凉,大便2天1次,便干难解,夜尿3~4次,量很少,舌质色暗,有少量紫斑块,舌苔薄腻微黄,脉弦迟无力。

病机:肾阴阳两虚,水湿内停。

治则:补肾阴,益肾阳,活络化湿。

处方:山萸肉20g,炒山药20g,熟地30g,茯苓15g,丹参30g,龟板30g(先煎),枸杞20g,女贞子20g,当归12g,川芎12g,菟丝子20g,川断20g,桑寄生20g,炙黄芪20g。7剂,水煎服。

4月6日二诊:双下肢浮肿及其他症状依旧,尿蛋白+++。上方加巴戟天15g,炙黄芪改用40g。7剂,水煎服。

4月13日三诊:下肢浮肿有所减轻,尿蛋白++。上方加肉苁蓉15g,炙黄芪改为60g。7剂,水煎服。

4月20日四诊:下肢浮肿进一步减轻,其他症状亦明显减轻,夜尿2次,尿蛋白+。上方炙黄芪改为70g。7剂,水煎服。

4月27日五诊:下肢浮肿基本消除,双下肢走路较前有力,尿蛋白+。上方继服14剂。

临证感悟

慢性肾炎致水肿,主要是肾小管结构受损,吸收功能下降,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损伤、血浆蛋白滤过增加,因此形成了蛋白尿。水肿形成的原因就是低白蛋白引起的血液胶体渗透压降低、肾小球滤过下降、组织间液增多、血容量下降,导致钠潴留加剧。这时如果应用大量寒凉利尿药,会进一步加重肾小管结构的受损,致肾小球滤过下降,水肿加重。

从中医方面分析,慢性肾炎水肿的产生,主要责之肾阳亏虚。肾阳又称元阳、真阳、真火,是人体阳气的根本。肾阳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具有温养及推动功能。肾主水液的功能主要依靠肾阳的蒸腾及肾气的气化实现。所以当肾阳亏虚时会出现水肿等症,此时如再用车前子、泽泻、通草、滑石等性寒之药,势必会伤及肾阳而致水肿加剧。

黄芪性温、味甘,归肺、脾经,可补肺气、健脾气。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充则水易下行,脾气健则湿易化,以达利水消肿之效。因此,慢性肾炎水肿只要不是脾虚湿盛、痰浊内阻、舌苔腻者,皆可应用黄芪,用量可从20g慢慢增至g。(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王玉医院)

推荐阅读

妇科经典课程——龙江韩氏妇科暨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韩延华教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

全国名中医潘敏求灵活运用肺复方治疗肺癌

国医大师邹燕勤治膜性肾病思路

清胃散:治胃火牙痛经典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aoa.com/tclb/11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