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湿温病
近日门诊患儿多以高热反复不退、泛恶欲吐、胸闷、食欲不振、大便粘滞不爽,咽部红肿、舌质红、舌苔白厚腻或黄腻为主要表现,颇为符合“湿温”病。现举例病案一则,浅析湿温病。 病案翟某某,男,4岁,年1月10日初诊。 主诉:发热伴腹痛1天余。 现病史:家长代述:患儿2日前因吃烧烤、喝果汁后出现腹部疼痛,脐周痛甚。昨日开始发热,体温最高40℃,伴有咳嗽,晨起咳嗽有痰,位于咽部,昨天流鼻血2次。现:体温38.8℃,纳差,持续腹痛,食后痛甚,自述胸闷不适、肘膝关节酸重无力。大便头成形后稀软,小便色稍黄、味大,夜间眠少。 患儿于半年前因腹痛做B超显示“肠系膜淋巴结炎”。未做系统治疗,自服益生菌。平素大便每日1次,质正常,纳食一般,入睡后易出汗,眠欠安。 查体:前额、头两侧、腹部热,舌暗红,苔黄厚腻,咽部略红,手足心热,指纹紫,双肺呼吸音粗。 诊断:湿温(寒湿困阻,湿遏热伏) 治法:疏表透邪,化湿行气。 处方:清肺经,平肝经,清天河水,清胃经,清小肠,清大肠,掐揉四横纹,揉肺俞、风门,直推肝胆脾胃俞。耳穴压豆神门、肘、膝。 年1月11日复诊: 夜间腹痛两次,今日体温已正常,唯饮食仍少,大便未解,小便色黄。查体:精神状态较前佳,面色萎黄,腹胀,舌质稍红,苔白腻,咽部稍红,继续以上方推拿,并服中药三仁汤加减。 按语吴溏《温病条辨》中有:“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湿温病邪粘腻不化、弥漫三焦。蒙蔽上焦则见咳嗽、胸闷不舒;阻遏中焦则见恶心、呕吐、脘痞腹胀;湿蕴下焦则小便不利、大便稀薄;蒙蔽清窍则头昏胀痛、神志不清。 湿温病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本案患儿先天脾胃功能较弱,因饮食不节再度损伤脾胃,脾是运化功能失常则内湿停滞;因其外出复感寒邪,郁里化热,致湿遏热伏。 湿温病的治疗关键在于恢复三焦气化功能。上焦当宣发肺气,开腠理以散外邪、通调水道以化水湿。中焦当健脾助运,脾运化功能正常以遏湿邪内生。下焦当恢复膀胱气化功能,膀胱气化正常,小便方可通利,湿热有路可出。 三仁汤为湿温病初起的代表方。药物组成:杏仁、半夏、滑石、生薏仁、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根据患儿年龄不同酌量应用。 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健脾助运,能升清,有助于恢复中焦升降正常;薏苡仁渗湿利水健脾。三仁合用,三焦分消,为君药。通草助薏苡仁淡渗下焦水湿,合竹叶、滑石以清郁热,俱为臣药。厚朴降气、行气宽中,半夏燥湿醒脾,为佐药。全方合用,三焦同调,以达“宣上、畅中、渗下”之功。如果伴有头痛身重困倦者,可加羌活6g、蔓荆子2g、川芎1.5g。 湿温病初起,治禁用汗、下、润三法。但如果随着病情的深入,患儿连续发高热,咽喉红肿,大便干结,数日不下的,可以加用石膏15g、黄芩3g、黄连2g、大黄1.5g。 推荐小儿推拿处方:清肺经,平肝经,清天河水,清胃经,清小肠,清大肠,掐揉四横纹,揉肺俞、风门,向下直推两侧膀胱经(肺、心、肝、胆、脾、胃俞处加重手法)。发热患儿要每天推2~3次。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与热相合,如油入面,胶着难解,故其起病缠绵难愈,治疗难起卒效,病程较长。家长要耐心细致护理患儿,坚持治疗,患儿定会康复。读医案,学经典, 本案理论依据来源于 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湿温》 原创作者:姚笑 责任编辑:李文靖 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aoa.com/tczy/8650.html
- 上一篇文章: 犬胃肠道疾病的中医治疗
- 下一篇文章: 每日学中医经典I二级大纲温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