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一方方小小的戏画被当作“广州手信”飘洋过海,扬起“中国风”;一百多年后,它们回归故里珍藏展示,向人们讲述当年事,再续粤韵情。10月21日,由广州市荔湾区文广旅体局、粤剧艺术博物馆主办的《百画梨园——粤剧艺术博物馆藏戏曲外销画展》开展,带领观众品读百余年前的画中故事、戏里乾坤。

戏曲是古老中国最通行的娱乐方式之一,人人皆可在其中找到乐趣。18、19世纪的广州是东西方贸易、文化汇聚之地,大量戏班随着各省的商贸活动到来,掀起演戏的热潮。戏船在河网交错的珠江水系穿行,所至之处留下红船子弟演戏的身影;乡野中搭起戏棚,看大戏成为乡村民众最隆重的娱乐方式。

与此同时,广州的画师学习掌握了西画技法,他们以戏曲故事和演出场景为题材,创作出形式丰富的玻璃画、通草画、纸本水彩画、菩提叶画等。戏班演戏、民众看戏、画工画戏交织出一派盛景,精美的戏曲外销画漂洋过海,在海外扬起“中国风”。

“世父夺玺”纸本水彩画

历经三年时间的收藏积累和整理研究,粤剧艺术博物馆藏戏曲外销画以专题展览的形式与观众见面,这是粤剧艺术博物馆立足职能,挖掘保护粤剧历史物证、传承展示粤剧艺术面貌的一项重要成果。

“左慈戏曹”戏曲故事通草画

展览共展出19世纪戏曲题材外销画一百余幅,通过“戏画同盛”“画中梨园”“角色行当”“曲尽其妙”四部分分别讲述外销戏画的兴起背景、戏画中的精彩故事、角色行当以及曲艺活动。这些一百多年前在广州口岸生产,作为“东方明信片”大量外销的戏画将戏曲历史面貌定格,向观众呈现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戏曲故事。

“六国大封相”戏曲故事通草画

展览的最大亮点在于对戏曲外销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解读,为观众揭秘画中故事和戏里乾坤。在精彩纷呈的戏画世界里,惊心动魄的三国硝烟、豪气干云的水浒聚义……耳熟能详的传说演义故事接连上演,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轮番登场,戏曲故事被定格在戏画之上,无声诉说着百年前的戏曲往事。

为呈现形象生动的展示效果,主办方还巧妙布色置景,利用展厅空间搭建简洁精巧的画室、道具场景,营造了沉浸式的参观欣赏环境。

欢迎各位观众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透过百幅画作开启一段戏与画的旅程,品味定格在画纸上的戏中人、戏中事。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aoa.com/tczz/10793.html